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并购德尔福是否好主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5日 15:12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孙 斌 北京报道

  近日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融资与并购主管合伙人谢韬在接受采访时声称:“目前美国汽车制造业正处在困境之中,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对于中国的内在价值远远超过他们目前的估值,这是中国资本抄底美国汽车制造业的绝佳时机。”

  就在这一关键当口,抄底美国汽车制造业的热浪似乎也波及到了北汽。有消息透露,有关部门建议,如果时机许可,北汽可与北美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商巨头德尔福商洽,谈及并购事宜。一则消息放大出一个信号,相关部门甚至已经考虑让北汽全面并购德尔福的可行性。

  此前,北汽董事长徐和谊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国内另外两家重要汽车企业将成为北汽集团并购的目标,预计年底之前完成有关事宜。

  按照这位北汽当家人的预测,“年底前争取手拉手一块儿从幕后走到台前和大家见面。”此前,通过与韩国现代的良好沟通以及与奔驰达成福田项目的具体可行性合作,北汽已经在今年实现了重要的产销跨越,现金流状况得到了稳定,而随着汪大总、董海洋、李峰等一批专业人才的引入,北汽的管理结构也得到了相当的改善。

  但这种经营能力的改善,对北汽而言远远不够,据相关人士透露,北汽目前正对生产线作进一步改造扩能,下一步的工作将是资产整合、新品投放,北汽单是立足于本地市场挖潜需要的资金量就相当可观,可以想见,面对德尔福这样曾经经历过破产危机、消耗能力极强、资产状况复杂的跨国零部件巨头时,北汽遇到的是一个难以预想的难题。面对在国资委牵头下的重组整合,北汽一旦要接手商洽中的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其巨大的资金需求即会在第一时间考量尚处成长期的年轻企业。

  德尔福作为一家全球重要的零部件配套商,它的业务可以说是全球开花,理顺该企业在各个国家的劳资关系已经不易,而要真正全面接手,对北汽而言除了资金的大量消耗,真正在业务上对接更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

  在今年上半年,关于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与东风和广汽的传闻便不绝于耳,但最终,所有的证据都显示,中国车企远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赞歌虽是一遍遍唱起,但管理和操控上的难度最终还是横亘在中外车企之间。

  与收购沃尔沃这样的疑似案例相似,一旦中国车企放眼北美车企,同样的问题一样会在第一时间困扰中国制造商,而且,北美汽车制造商更为复杂的管理结构和资本状况无疑更进一步加剧这种困难。

  另外一个例子是2006年7月,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不到两年,便遇到了中国汽车企业从未遇到过的因劳资纠纷引发的韩国工人罢工事件。如何调节好两个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像了解自己国家一样去了解他国的文化,以及更好地让异国企业为己所用?对于这个问题上汽此前显然考虑不足。上汽经历过这样的阵仗后渗透出另一层意思:中国汽车企业在跨国收购时,的确存在对文化差异的忽视。

  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末曾经在跨国并购中异军突起的日资企业这次明显是“吃一堑、长一智”,这次,他们并没有高调大举进攻,马自达的业务伙伴住友商事集团在试图回购福特掌握的马自达股份时,几乎是全盘否认自己的行动计划,而在此之前,日本的银团在收购美国投行时同样没有了以往的高调,日资企业愈加成熟的做法将大大有利于确保其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此前做出抄底论调的谢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汽车企业抄底也存在很大风险,毕竟中国汽车产业还没有具备国际顶级的管理水平,能否在获得技术和市场的同时控制好成本,是决定此次是否应当走出去的关键。因为目前还没有哪家中国汽车企业有能力解决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沉重的员工成本压力。因此,如果中国资本希望抓住这次机会,就必须经过严格缜密的评估调查,否则会陷入无底深渊。

  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的示范效果已促使国内各大行更加谨小慎微,对资金需求依赖性很强的汽车行业如果短时间内得不到足够的支持,盘子做得越大,其对抗风险的能力也将第一时间暴露,严峻形势之下,对北汽这样的样板而言,立足自身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不盲目出击才是最好的防御风险之道。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新浪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