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吉粮中粮多空成对手 中美争夺大豆定价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5日 10:28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见惊雷 上海报道

  上周,中国政府给出政策底线,以保护价每吨3700元收购150万吨大豆。大洋彼岸,美国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跌势不断,并拖累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主力合约跌到每吨3200元以下。

  大豆价格究竟是涨还是跌?中国政策与美国市场的博弈谁将占上风?在国内大豆价格剧烈震荡的背后,显示的是巨大的市场分歧:中国粮食产业的大哥中粮集团做空,二哥吉粮集团却选择了做多。

  政策救市成出货良机

  市场再次应验了那句投机名言:消息传播时买进,消息确认时卖出。

  10月17日和20日,由于市场预期国家将以保护价收购储备粮,挽救“跌跌不休”的农产品价格,大连市场大豆期货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

  10月20日当晚,消息得到确认。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公告,增加粮食收储和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第二天,就在投机者预期大豆将再度涨停时,多头主力选择了出货了结。在此后的三个交易日内,大豆期货再遭空头袭击,主力合约最低跌至每吨3100元以下,跌幅超过7%。

  而临到周末,大豆期货像坐上了“过山车”,价格忽上忽下。10月24日,大连期货主力0905合约盘中多次暴涨暴跌,并创下200万手的成交天量,超出平时一倍多。

  根据发展改革委的公告,国家决定按照每市斤1.85元,也就是每吨3700元的价格挂牌收购中央储备大豆,收储数量为150万吨。显然,3700元的价格远远高于期货市场的价格,中间形成了近500元的价差。

  分歧在于150万吨的收购数量。在空头看来,150万吨的数量太小,不能起到实质的提振作用,市场向下运行的趋势不会改变。然而光大期货的车勇却道出了投机者忽略的事实。“2007年中国大豆市场的全年产量为1273万吨,150万吨的收购量超过了去年全年产量的10%,根本不是一个小数字。”车勇认为,国内农产品市场仍旧要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国内农业政策明显有提高国内粮食价格之意,而且提升力度较大,不宜过分看淡。

  然而,中国大豆70%需要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定价权很多时候都是美国市场说了算。在去年罕见的牛市中,国内大豆价格就不顾国家宏观调控,与国际市场一道大幅飙升。如今,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起回落也在情理之中。

  实际上,中国政府一直在争取大豆定价权。发改委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具体操作上,不仅鼓励加工企业在产地采购大豆,再租赁码头、建仓库和运输系统,或参股当地农业企业及租赁土地进行种植,而且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鼓励企业到国外建大豆加工厂;建立大豆商业周转储备制度;发展和完善大豆期货市场等。

  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曾经表示,作为政府来讲,要认真思考如何将我国期货市场建成亚洲时区定价中心,让一些“中国因素”影响巨大的商品在中国期货市场上形成价格,不再成为国外市场的“影子市场”。否则,我们将永远被动地接受欧美市场上决定的价格,维护大豆产业和国家粮食安全也就成为空话。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