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追讨品牌 天府可乐绝境图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5日 04:3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徐雅玲

  “我们一定要将‘天府可乐’品牌,从百事手中拿回来。”10月13日清晨,深秋的寒意阵阵袭来,重庆一家宾馆内,“天府可乐”创始人李培全神情凝重,但语气坚定,“虽然,前面的道路可能十分艰难。”

  一位接近天府可乐集团的人士向记者透露,天府可乐集团希望由重庆国资委出面,帮助其取回天府可乐品牌;如若不成,将“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天府可乐集团现任总经理钱黄对本报记者称,在卖给百事14年后,其所以意欲进行品牌追讨,是因为“百事近年来几乎没有生产天府可乐品牌的产品”。在他看来,奥运过后,民族品牌将迎来崛起的新时机。

  拯救“天府可乐”?在“达娃之争”和“卖掉汇源”之后,日渐式微的国产饮料行业意欲何为?

  联姻始末

  诞生于1981年的天府可乐,由天府集团和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的。天府集团为重庆轻工下属企业。

  “天府可乐发展最好的时候,曾在全国拥有108家装瓶小厂,合资之前8年的累计税利达到6000万元,占有中国可乐市场75%份额。”李培全对记者称。

  但当时,在大举进入的国际饮料巨头面前,国内饮料企业并无竞争优势。在资金实力上,“合资企业实力雄厚,而国有企业只有靠银行”,“在紧缩银根、提倡过紧日子的年代,国有企业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根本谈不上发展”。

  并且,外资还享有“超国民待遇”。李培全回忆称,由于当时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是引进外资的数量:在税收上,合资企业享受着“免二减三”的待遇;在经营上,合资企业相对宽松,国有企业则没有自主权。

  上世纪90年代初,利用外资改造本土饮料企业,成为潮流。1993年至1994年,国有八大饮料名牌分别与可口可乐、百事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便是业界著名的“水淹七军”。

  此间,天府可乐集团先与可口可乐谈判,并签订了“意向书”,但在合资合同谈判中,外方提出:合资企业由外方控股,且只生产可口可乐。天府品牌只能由双方组建的另外一家合资公司运作,外方出资50万-100万美金,由中方控股。

  “明白人一看就知道,可口可乐这是出点资金买市场,天府拒绝了这种‘霸道’的合作条件。”李培全说。

  而后,百事趁势而入,承诺双方合资生产天府品牌。1994年1月“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1800万美元,百事控股60%,掌控经营权。

  中方亏损

  通过与天府可乐合资,百事可乐得以在中国西南碳酸饮料市场站稳脚跟,并最终形成逆转之势。

  “之前,市场上几乎没有‘两乐’的踪影。”李培全对本报记者称,正是在双方合资后,百事可乐不仅让自己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并且,经过14年的发展,已变相吃掉了“天府”。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