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生产1吨煤制油,将消耗4吨煤炭,比如生产1吨发热量10000大卡的石油,将消耗4吨5000大卡的煤炭,在转化过程中,能量消耗一半,这是对能源的浪费
国家发改委一个措辞严厉的文件让曾经火热的“煤制油”项目一瞬间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显示,目前可以继续开展工作的煤制油示范工程项目只有已开工建设的神华集团公司煤直接液化项目。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与南非沙索公司合作的宁夏宁东煤间接液化项目,需在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后按程序报批,未获批准前不得擅自开工。
发改委同时表示,除上述项目外,一律停止实施其他煤制油项目。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要立即停止煤制油项目的核准,严禁化整为零、巧立名目、违规审批。
据2007中国国际煤炭大会透露,2020年中国煤制油产业将形成5000万吨产能的大规模,包括神华集团、神华宁煤、伊泰集团、兖矿集团、潞安集团等的7个项目,2008年前后形成年产能14.32万吨。
“不过,现在看来,很多企业都要重新定义自己的煤制油项目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一位官员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豪赌5000亿大投资
受《通知》影响最大的是兖矿集团在陕西榆林的1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该项目已经完成了第二次可研报告,进入了环评阶段,但仍然没有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开工许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建设成本上升,该项目的预算已经从规划时的100亿元增加到150亿元。
其他受此通知影响较大的规划中项目应该包括:潞安集团、新汶矿业集团、开滦煤业集团在新疆的煤液化项目、徐州矿业集团在陕西宝鸡的煤液化项目以及云南煤业集团的煤液化项目。
有统计显示,到2020年中国在煤制油项目上将完成4000亿到5000亿元的投资,形成年产5000万吨煤制油生产能力,这笔巨大的投资成了各地方政府推出优惠政策,纷纷支持上马煤制油项目的主要兴奋点。
业内普遍的认识是,当前300万吨是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的经济规模,而且,国家也有明文规定,300万吨是底线,少于300万吨的项目一律不批。目前首批示范项目都在拟订后续发展规模,其中伊泰集团为500万吨、潞安矿业集团520万吨,徐州矿业集团等企业规划的项目都为300万吨。
国内的神华、兖矿和潞安可谓是国内向煤制油产业进军的先驱,神华集团先后在内蒙古和陕西投资煤制油项目,不过神华集团此前表示,已经推迟了原定今年9月的出油计划,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煤炭公司的煤制油建成投产。
由于受高油价的影响,全国各主要产煤地区均不同程度参与了煤制油项目的运作。陕西曾预计投资190多亿元在榆林运作煤制油项目,山东兖矿集团投资上百亿元在贵州建设百万吨级煤炭液化基地。此外,云南、河南、河北、安徽、黑龙江、山东、山西等省也在酝酿自己的煤制油项目。
外资公司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参与国内煤制油项目的热情。壳牌公司一改昔日单纯转让技术的经营策略,积极加盟神华集团位于宁夏宁东的煤炭液化项目;美国的博地能源、陶氏化学等企业也想在中国的煤制油项目领域一展身手。
能源转化难题
“当煤炭价格达到1000元/吨时,煤制油成本价将达10000元/吨,折算成原油价格将在120美元/桶左右。”7月16日在宁夏举行的“2008中国煤制油与煤化工国际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如此表示。
尽管,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煤转化国家重点试验室副主任兼煤转油项目首席科学家李永旺此前的计算结果是,煤直接、间接液化制油每吨产品分别耗煤3.5吨、4.2吨左右。按当前的煤炭坑口价格综合测算,当油价超过每桶45美元时,即有利可图。如果达到300万吨的经济规模,加上催化效率的改进,成本还可降低。
但用一种能源换取另一种能源仍为业界所质疑。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煤炭资源的稀缺性是否已经被关注,今年预计全国的煤炭消耗量将超过27亿吨。并且,每生产1吨煤制油,将消耗4吨煤炭,比如生产发热量10000大卡的石油,将消耗4吨5000大卡的煤炭,在转化过程中,能量消耗一半,这是对能源的浪费。
一种更为严厉反对的声音是,由于煤制油项目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这对于缺水的北方地区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数据显示,按照目前的直接液化工艺,每生产1吨成品油,需要消耗原煤4吨左右,水10~12吨。而现阶段我国水资源相对贫乏,主要产煤区山西、陕西、内蒙古均是缺水较为严重的地区。若在这些地区发展煤制油项目,水资源能否有保障是最大问题。
“中国的煤炭价格和水资源价格尚不足以反映资源的稀缺性。随着煤炭开发利用管理的完善,对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煤炭价格还将进一步上涨。中国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将使水资源价格不断走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
并且,生产过程产生的“三废”可能致环境恶化。建设一个100万吨/年的煤制油项目,每年最少需要消耗1000万吨水和400万吨煤。此外,如果大量煤制油废渣、生产污水以及大量的含硫工业废气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置,还将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相当严重的影响。
高永钰 孙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