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河北良种事件调查(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4日 10:08  《大生》杂志

  “南种北移”的“石麦15”

  关于“石麦15”“穗发芽”事件,《大生》杂志记者寻访了河北省保定市原种子监督管理站站长、现任保定市种子公司经理张金波。张金波表示,“石麦15”品种本身并没有多大问题。“这个品种只要没出河北省,推广种植就不会出事,尤其在保定地区更让人放心。发芽是品种特性,哪儿没发芽啊?在石家庄这个现象更加厉害!”

  张金波说,这个品种哪儿都好,就是休眠期太短了,加上成熟期收割的时候多雨,小麦穗就发芽了,暴露了这个品种的重大缺陷。

  然而,《大生》杂志记者却从互联网的“种子论坛”管理员良种(化名)那里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分析。

  良种原是石家庄某种子公司的经理,他首先从技术层面上给《大生》杂志记者解释了麦穗发芽的成因。他说:小麦穗发芽主要是天气原因与品种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麦收获前遇连阴雨天气是诱发穗芽发生的主要外部因素,而内因则是小麦本身的生殖休眠特性。麦穗发芽会导致小麦种子内部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蛋白质、淀粉等贮藏物质分解,从而造成籽粒产量、面粉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下降,直至丧失食用、加工价值,同时,小麦失去种用价值。“石麦15”是白皮小麦品种,白皮小麦生殖休眠期短,其本身的特性就不抗穗发芽。

  紧接着,他又从地域上分析了小麦穗发芽的可能性。他说,小麦半冬性品种在原则上以北纬38°线为界,38°线以南为半冬性小麦区,北纬38°线以北为冬性小麦区。保定地区 一般以保定、清苑、满城为划分带,属于冬性小麦区。

  《大生》杂志记者查阅关于“石麦15”的技术资料,发现在“石麦15”的特性介绍里赫然写着:属于“半冬性,中熟”,且“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中高水肥地种植”。

  如果按照良种所说的“地域论”推论,“石麦15”此次在徐水大面积推广本身就有待商榷,因为属于半冬性小麦的“石麦15”,在没有经过试种的情况下“南种北移”,其危害不亚于一场自然灾害,甚至更甚。

  良种进一步解释说,如果遭遇寒冬一定会发生更大危险,田地将一片荒芜。因为这两年是暖冬,这种潜在的风险未能表现出来。而这种潜在风险就如同“石麦15”“穗发芽”的致命缺点一样,在条件具备时才能显现。

  大地种业公司如是说

  采访中,很多农民纷纷表示不再相信良种补贴的种子,也不再购买“石麦15”。

  张金波向《大生》杂志记者透露,因为小麦穗发芽这个缺点,今年“石麦15”没有入选良补范围。不过,专家组提出,出现小麦穗发芽这个问题后,一些人可能就不买这个品种了,但既然品种是审定的,如果有人买,也不要限制。就现在的情况来看,目前有一个县还是批准了“石麦15”,就是博野县。

  那么,生产经营“石麦15”的石家庄市大地种业公司状况如何呢?“石麦15”品种育成人郭进考此时又在想些什么呢?

  “石麦15”“穗发芽”以后,大地种业有限公司的电话就没有清静过,农民找种子代理商,代理商找大地种业公司,有的农民甚至直接打电话询问“石麦15”“穗发芽”的原因。现在,大地种业的电话不是打不进去就是无人接听。坊间纷纷猜测,大地种业是不是已经人去楼空?

  大地种业有限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宁女士告诉《大生》杂志记者,农民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公司运营没有出现问题。

  宁女士说,今年“石麦15”出现“穗发芽”以后,总理经吕国朝曾带领质检部门前往事发地点检测,但她并不知道检测结果。她把大地种业质检部门的电话号码告诉了记者。

  电话拨通后,记者首先确认对方是否为大地种业公司质检部门,得到肯定回答之后才开始询问吕国朝总经理一行人的调研结果。然而对方话筒里传来了一阵商量的声音,一分钟后,一个女士告诉记者:你的电话打错了。

  《大生》杂志记者就“石麦15”“穗发芽”能否正常进入2008年良种补贴项目时,宁女士的回答是“应该没有问题”,但同时她也建议记者询问一下运营部。为了进一步证实,《大生》杂志记者拨打运营部的电话,结果是空号。

  当记者致电大地种业董事长郭进考时,得到的答案是:小麦“穗发芽”不会影响“石麦15”进入今年良种补贴项目,因为天气原因引起的小麦“穗发芽”并不是单一品种才有的。只要降雨过多,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任何小麦都可能出现发芽的情况。

  郭进考表示,即便小麦“穗发芽”导致“石麦15”表现不好,但是不会影响到今年的销量,而且现在这个品种供不应求,与去年相比,需求还增加了。

  年逾半百的郭进考是大地种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石家庄市农科院院长、研究员,是“石麦15”的育成人。他先后育成国家级审定小麦品种3个、省级审定小麦品种3个。《大生》杂志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石麦15”在郭进考节水理念指导下诞生,集“节水”、“高产”于一身,是郭进考及其课题组近年呕心沥血的成果,也是河北省政府重点推广的项目。

  据一则未被证实的消息,“石麦15”品种培育出来之后,郭进考希望通过“石麦15”争取到国务院津贴,但因为“石麦15”在推广过程中暴露的特性缺陷,致使国务院津贴化为泡影。

  关于“穗发芽”的两种意见

  目前,围绕“石麦15”“穗发芽”一案,已经形成两派相持不下的观点。一派是由地方政府有关领导及少数专家组成,以乔洪水、段宏业和郭进考为代表,主张天气原因造成小麦“穗发芽”。另一派则是以中国农科院教授佟屏亚等种子专家和受害农民为主,认为发芽是种子质量低劣导致的问题,与天气无关。

  究竟什么原因易形成小麦穗发芽?

  有学者指出,一是小麦成熟时的环境条件影响;二是受穗部形态如颖壳形态、穗的大小、疏密程度、芒的长短等遗传因素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种子休眠性仅是影响发芽的因素之一,发芽最终要受到内部生理特性的制约。

  实际上,在几年前,河南省科技厅就已经运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研制了抗“穗发芽”的转基因小麦新品。当时,承担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抗穗发芽转基因小麦创育”的是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尹钧博士。

  《大生》杂志记者了解到,2008年,河北省下达小麦良种补贴面积260万亩,比上年增加85万亩,每亩补贴10元,共计2600万元,涉及全省11个县市区;下达玉米良种补贴面积200万亩,比上年增加170万亩,每亩补贴10元,共计2000万元,涉及全省11个县市区。目前其他省市也已开展2008年良种补贴的招标工作,良种补贴惠及的范围逐年扩大。但是,良种供应缺口也在同步加大。

  难道是因为良种补贴名额所限,育种单位进行良种培育的积极性在下降?

  “这个反而不是今年良种供应缺口的最主要问题。今年的市场缺口主要是天气原因造成的,很多育成的麦种在收割期遭遇阴雨,没能把种子及时晾晒好,导致种子发芽率大幅降低,因而不能进入良种范围,这其中当然包括小麦穗发芽的状况。”业内人士乔先生说。

  最后,乔先生补充道,天气原因导致的供应缺口反映在市场上,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今年的种子会特别贵。一般地区的种子价格较去年每公斤上涨0.2元左右,江苏地区涨幅更多,与去年相比每公斤上涨0.4元。

  刘俊德家的两大囤麦子都是“石麦15”穗发芽后的产物。

  农民的损失谁来弥补?

  在采访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记者:那么多的问题小麦将何去何从?农民的损失将由谁来承担?

  《大生》杂志记者咨询了相关农业专家,专家表示,小麦穗发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来年不能再当作种子用,并且,无论其经济价值还是营养价值都会大打折扣,有的麦子甚至根本不能食用。

  记者也询问了徐水县当地农民怎么处置这些“发麦”。有的农民说,既然吃不行,卖不得,那就只能混在往年的陈麦里去面粉厂换面吃,或者混着好麦子一起卖掉,反正不能砸在手里。

  《大生》杂志记者了解到,徐水县农民在发现自己田里即将收割的小麦发生穗发芽之后,做了各种各样的努力,包括寄希望于村委会来解决,包括找专家、记者进行申诉,这其中就包括佟屏亚。

  据了解,佟屏亚在离开徐水之前还专门给河北省省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向河北省省长反映了徐水“石麦15”“穗发芽”的情况,以及当地农民对于解决问题的渴望。他表示,希望通过正当途径为农民讨回一个说法。

  但是,这封信已经寄出去两个星期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针对如何处理农民损失,《大生》杂志记者曾经试图和徐水县各乡镇领导进行沟通,最后得来的却是一句反问:“你希望我们怎么解决这个事情?”

  在记者调查受阻、不得已结束徐水方面的采访时,当地农民塞给记者厚厚一打资料,这里面记载了600多位农民的心声。其中有一段反映“石麦15”穗发芽情况的文字:

  去年在我村大队购买的小麦品种“石麦15”,此麦种没有标明休眠期等特性,种后才发现小麦不仅长势不齐,而且休眠期短,而后才发现麦子粒发黑,并在麦穗长出一公分长的麦芽,不能使用。收割完后,每亩减产60%左右,导致小麦卖不出去,收购点也不收购,我们农民一年辛辛苦苦种完到收割期,却盼来这样的假种子,毁了我们一年的收成,望各级领导给我们一个满意答复。

  受害人全体(签名)

  2008年7月10日

  农民的损失摆在面前,仅河北省徐水县遭遇损失的就有3.8万亩,那么,其它地方呢?更容易引起人发问的是:谁来解决农民的损失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