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改委微观事务管理“瘦身”
新车审批权移交工信部
□王毅鹏
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关于汽车行业管理主管部门的猜测终于水落石出。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悄然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第173批)的2008年第1号文件,这标志着工信部产业政策司正式接过原发改委的新车审批权,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涉及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职责正式“改嫁”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工信部此次公布的1号文中,共有十多款乘用车获得准生证。其中,奇瑞、吉利、华晨、长安、海马等自主品牌及一汽大众、长安福特马自达、昌河铃木、长安铃木、东南汽车等合资品牌各占半壁江山,双方均有新车上榜,共计十多款。值得一提的是,东南汽车首款自主研发的轿车菱悦获得了工信部的准生证,已于日前下线。
据了解,原来负责新车审批“业务”的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官员,本月底将悉数迁至工信部办公。原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辛国斌将在工信部担任产业政策司司长。原来由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和工业司主抓的汽车行业,也将移交至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和装备工业司管理。
然而,发改委将继续保留工业司车船处,则主要负责对汽车行业“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批。不过,在工信部产业政策司的职能里同样有“参与投资项目审核”这一条,这意味着发改委仍将是汽车行业重大投资项目审核的主体,但工信部也将参与审核。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崔东树表示,“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的相关部门将尽最大可能实现沟通协调无障碍,降低管理成本,以科学管理推动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发改委正式与工信部交接棒后,虽然权责关系已经理清,但未来在重大项目的审核上或将存在较大的变数,对汽车业多头管理的局面暂时还不能从根本上理顺,现在唯一可以明确的是,工信部将更加着力于微观管理层面,而未来发改委的监理职能会在宏观面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