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武文静报道
8月26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的《煤炭法规体系架构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国家能源局计划推出一个政策框架,来管理拟设立的战略煤炭储备。此稿一出便再次将“战略煤炭储备”这个敏感的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那么,中国现在进行“战略煤炭储备”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年初的雪灾与煤炭战略储备之间有无必然联系?对此,《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了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教授林伯强。
“煤炭储备与石油储备和粮食储备不同,目前我国进行煤炭战略储备,如果指现货煤炭,其中的现实意义不是很大。”林伯强表示。
林伯强认为,之所以要对石油进行战略储备,是因为我国的石油有一半依赖进口,当有战争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就不能进口了,必须得有战略储备。而进行粮食储备是因为粮食是靠天吃饭的。一旦出现灾害天气后果将不堪设想。就煤炭而言,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储备是有道理的,比如像日本等一些煤炭资源稀缺的国家。但目前中国似乎还没有达到需要进行战略储备这个地步,煤炭储备不仅需要很高的成本,而且还会受到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损耗,所以从短期来看,建立现货煤炭战略储备的现实意义不是很大。
对此,也有专家提出异议,认为应该加速战略煤炭储备。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70%以上的能源供应依赖煤炭。去年中国的煤炭产量达到26亿吨,但仍然很难满足旺盛的需求。而今年年初,那场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也着实敲响了我国能源安全的警钟。不少专家认为,煤炭的有效供给是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所以要保障煤炭的有效供给,就必须建立我国的煤炭战略储备体系。
“雪灾和煤炭的关系不是特别大,出现冰雪灾害断电可能主要是电网的问题而不是发电的问题。理论上讲,电力行业在用电高峰期有14~20天的煤炭库存储备期,如果在正常情况下,利用煤炭库存支撑20天的时间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但年初的雪灾是个特殊情况,电厂本来库存很低,一遇到问题矛盾就凸显出来了,所以说煤炭库存不足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目前中国煤炭最主要的还是运输问题,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如何将煤炭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仅仅作为战略储备把煤炭存在不同的地方,而不解决实质的运输问题,仍然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更何况如果储备是为了防年初雨雪冰冻灾害,那么煤炭储备成本和雨雪灾害概率需求进行经济评价,结果可能是不划算的”林伯强说。
此前,有业内人士认为,建立煤炭储备的重要意义在于当市场煤炭价格大幅上涨时,可以通过抛售部分煤炭平抑价格,以打击市场囤积行为。对此,林伯强则持不同观点。他表示,现在的煤价是价格机制的问题,简单的战略储备并不能起到平抑煤价的作用,而且在中国出现煤炭囤积现象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囤积煤炭的风险很大,成本太高,所以通过抛售储备煤炭平抑价格有些不切实际。事实上,国际石油储备也证明无法抑制油价上涨。
既然战略煤炭储备尚须考量,那么,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提上议事日程呢?对此,林伯强表示,事实上,现货储备的意义不是很大,煤炭基本能够自给,并且电厂有充足的库存就足够了。现在的情况是有煤炭在地底下,不一定要挖出来再储备。战略储备是应该在真正出现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才具有现实意义。至于说中国煤炭的长期战略储备怎么处理,当然是值得我们长期考虑和关注的议题。
“在目前这个情况下,最要紧的不是煤炭现货战略储备的问题,而是应该从煤炭资源浪费、流失的角度,以及今后可能出现的煤炭短缺问题,来深入把握和研究煤炭资源储备问题,是一个国内和国外能源资源和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问题,要进一步限制能源的开采和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能源出口等。”林伯强表示。此外,也有专家建议,国家应该加大煤炭资源的勘探力度,增加煤炭地质储量,搞好国家级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大对稀缺煤种的保护性开采,保证稀缺煤种对主要行业的长久供应,坚持合理的开采力度,不能超能力生产,同时加大“走出去”步伐,开发国外煤炭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