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炜旋
8月下旬,由国家能源局委托制订的《煤炭法规体系架构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布,煤炭资源储备管理办法赫然在列。一位参与该方案制订的煤炭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煤炭资源储备管理办法现在正由国土资源部负责研究,何时推出还未确定。”
按照规划,该项立法预期在2008年—2015年期间完成,主要内容包括煤炭资源储备的原则、储备主体、储备动用程序、储备监督检查等。
本报记者了解到,到底是储备现货还是储备资源却尚未定论。上述负责人表示:“原先是想做资源储备,但由于今年煤炭供应多次出现紧张,有人提议做现货储备。这还需要研究。”
储备方式辨证
今年以来,针对国内煤炭供应紧张的情况,建立煤炭储备机制的呼声也越来越大。但由于煤炭的特殊性,如何储备成为业界争论焦点,其中包括储备方式的争议。
此次煤炭资源储备管理办法的制订被认为是国家倾向储备资源的信号。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所主任林伯强认为,“与石油需从国外进口不同,煤炭是国内储量相对丰富的资源,储备是有成本的,目前的煤炭紧张有各种因素,可能还不到需要进行现货储备。更重要在于把握和规范资源的合理开采,所以我认为国家应该会着重储备资源而非现货。”
早在2004年,煤炭工业协会相关领导就已上书国务院,指出我国煤炭后备资源短缺的问题,表示若以年产煤10亿吨测算,仅可保证31年,建议尽快建立起我国的煤炭储备机制,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提高全国煤炭资源平均回收率。
实际上,2007年中国的煤炭产量已高达25.2亿吨,远高于原先10亿吨的测算,所以储备煤炭后备资源被认为更加迫切。
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钱平凡博士则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建立煤炭储备体系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平复市场过大的波动——当煤炭价格突然上涨有囤煤状况出现时,抛售储备煤炭可以有效缓解供应紧张局面,打击囤积行为。
钱平凡更倾向于现货储备。他建议可以借鉴粮食交易储备体系,通过完善配煤体系,使供应链下移,实现动态储备。他举例说,大的用煤地区可储备约2个月的储量,小的电厂可适当减少到1个月。
但林伯强认为目前煤炭企业大多为国有企业,囤积行为其实并不多,且只要价格不扭曲,这种现象发生的概率并不高,供应的问题应该用市场手段来解决。
而也有专家主张两种储备方式并用。“储备机制可以确立国家和企业两级储备主体。而煤炭储备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源储备,即封存一些煤炭资源;另一种则由电厂等用煤企业自行储备。”煤炭运销协会副会长武承厚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储备效用待考
国内能源战略储备始于2006年国家开始设立的战略石油储备方案,与石油现货储备不同的是煤炭的储备成本过高。
林伯强说,相对于电厂的库存造成的缺煤停机,储备煤炭的成本可能更高,而且国内更多时候不是煤炭产量不足,而是运输上存在瓶颈,煤炭储备对运能也有要求。
煤炭行业专家、北京长贸咨询公司负责人黄腾也指出,煤炭现货储备不止成本高,在技术上也很难达到。他告诉记者,动力煤存放会产生氧化自燃,炼焦煤焦化能力也会减弱,且热值会不断下降,自己不看好煤炭现货储备,另外,国外也很少有国家建立所谓煤炭储备。
他指出煤炭是国内的基本能源,而不是稀缺资源,70%以上的能源供应依赖煤炭,很难用战略储备来解决问题。因为要达到所谓的战略储备,至少可用天数要一个月以上,那就是2亿吨以上的量,所以可行性并不强。
黄腾认为,解决国内煤炭供应紧张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手段可以达到,比如降低进口煤炭的增值税和控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都能有效缓解国内煤炭供应紧张。另外,按照当前国内产能,只要理顺煤炭价格,国内供应还是可以满足的。
而对于储备地下煤炭资源,钱平凡表示,“这种想法的可操作性并不强。”他指出当前煤炭资源大多划到了地方和企业手里,国家控制的并不多,在煤价高涨时代要限制其开采谈何容易,除非能像建设土地一样,全部由政府控制,根据规划逐渐出售使用权。
另外,时间差也成为煤炭资源储备作用受质疑的另外一个因素。黄腾指出:“一个煤炭从着手开采到出煤一般都需要2-3年的时间,可能等到开采出来,大量需求的时间就已经过去了,这样也就失去了储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