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者报(记者江怡曼 )1998年8月8日,第一辆吉利轿车在浙江小城临海下线,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刚好10年。
在这10年中,吉利成了搅动中国汽车工业一潭死水的“鲶鱼”——四处游动,所到之处,必定创造一种紧张气氛,与此同时,也激活了市场。
1997年,做过冰箱、自行车、摩托车的李书福决定投资5亿元资金进军汽车行业。由于汽车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技术门槛较高,再加上中国当时还不允许私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李书福的想法在当时来看几乎是“天方夜谭”。此举遭到了众亲友的反对。于是,李书福抛出狂言:“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
而在后来,当政府善意提醒他,不批民营资本做汽车是怕他会失败,他说:“那就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从1998年第一辆吉利轿车下线,吉利至今累计已经生产汽车43万台。
现在,李书福的身份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到目前,让他引以为豪的是:在吉利已经推出和即将推出的所有车型中,没有任何一款的设计是完全从国外买回来的;国内的一般汽车厂家,主要是做车身,而吉利目前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上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
接下来,这一“汽车行业搅局者”又该何去何从,迎接它的下一个10年?7月29日,《投资者报》对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副总裁王自亮进行了采访,以下为访谈实录:
《投资者报》:第一辆吉利轿车上市距今刚好10年。未来10年的中国汽车格局会怎样?
王自亮:我不是预言家,10年之后汽车行业到底是什么样的格局,就像10年前我们无法知道今天汽车行业会是这样的格局一样。不过,我希望10年之后,中国汽车行业的自主品牌可以更多、更好、更快,达到一个新高度。另外,传统的汽车行业将很可能更多地朝着新能源开发的道路前进,这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投资者报》:在这一场汽车行业的大变革中,吉利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王自亮:吉利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走到今天,可以说已经走出一条路子来了。汽车行业的竞争如同一场马拉松。我希望在未来10年的时间里,吉利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更好的行业标兵作用。
《投资者报》:吉利有一个到2015年要实现的远景目标:达到200万辆的年销售量,三分之二的汽车要出口海外。那么,2018年又会如何?
王自亮:如果2015年的数字可以实现,那么到了2018年,无论是年销售量还是出口海外的份额上的数据都会更加可观。当然,对于吉利而言,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单纯在数字上的增加,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在技术、产能等方面的提升,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投资者报》:自从2007年5月份开始,吉利就宣布要进入战略转型期,改变一直以来的“低价、中低档”形象。那么,这次战略转型预计要多久?到2018年,吉利将会是什么样的形象?
王自亮:吉利造车的经历可以用“三部曲”来形容。第一是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也就是打价格战的阶段;第二,就是自主开发的,有技术含量的“好车”阶段。从2007年起,新开发车型,应该是吉利造车的第三个阶段了:要做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汽车,要让吉利汽车跑遍世界,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我们的计划是这样的:到今年年底,无论是在技术、产能、服务、品牌上,都要取得初步的成果;2012年,在各方面,都要取得较大的成果;2015年,实现吉利脱胎换骨的变化。其实,我们当初做出这个战略转型期的决定,是考虑到国家整个宏观形势的变化,那个时候,就像一句诗句说的那样——“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企业已经感觉到了原材料价格肯定会上涨,所以我们及时做出战略转型的决定。应该说,这也是目前吉利日子仍然比较好过的一个重要原因。去年吉利的销量同比增长了17%,今年形势更好,可能将增长百分之五六十。我想,到了2018年,实现战略转型的吉利肯定会以更加国际化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