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软件产业的困境与突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 15:01 《新华商》杂志

  投资---产业--中国软件产业的困境与突围

  文/志胜

  面临的困局

  经过20年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软件市场2005年整体规模已达到3900亿元,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如果将其置身于软件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考量,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软件工业化这一全球软件产业生产模式的根本性变迁,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带来新一轮软件价值再分配和竞争格局的重整。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中国软件产业正处于一个探索和实践自身发展模式和道路的关键时刻。

  中国目前的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似乎是美国软件产业发展模式、日本软件产业发展模式和印度软件产业模式的混合体。但与美国模式相比,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办公套件等与微软等源自美国的软件企业的产品相比,市场份额还微乎其微,自主创新的价值尚未真正显示出来。例如,不少国内从事Linux等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以及办公套件开发的软件企业,多数主要靠政府科研投入和政府采购勉强维持生存,并未真正在商业化市场上赢得成功,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软件企业已陷入发展困境;与日本模式相比,由于中国软件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起步,中国软件内需市场多年来也不及日本内需市场旺盛(中国市场仅占全球市场的5%左右),面向大众用户的通用软件市场的猖獗盗版,企业级应用软件市场则存在普遍“重硬轻软”的现象;中国的计算机硬件厂商在资本实力、技术研发和管理能力等方面,与日本的日立、富士通等大型企业相比,整体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就使得那些选择日本模式、以内需市场为立足的中国本土软件企业,很难在中国市场形成类似于日本大型企业在国内市场那样强大的竞争力。此外,中国信息化市场普遍存在的地域或行政等方面的条块分割现象,进一步阻碍了这些立足中国本土市场的软件企业通过面积广泛的统一市场来实现规模经济,收回初始研发成本。这就大大影响了他们对于用户需求研究、新技术、软件开发过程等方面的投资能力,使之难以走出作坊式、小规模软件开发模式,无法形成类似于日本的大型软件工厂。可以说,这些局限于国内市场需求的中国本土软件企业,虽然覆盖了从创新到市场化的整条软件“微笑曲线”,但由于其覆盖的用户群狭小,影响力有限,在参与国际标准和建立事实标准上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使得他们所拥有的“微笑曲线”的位置远远低于那些面向全球市场、拥有全球标准的美欧跨国软件企业。

  近年来,随着印度面向美国市场的软件出口外包取得成功,国内也有不少软件企业,甚至包括一些国家级软件工业园,以复制印度模式、拓展对美或对日软件外包市场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些企业和园区的战略定位和实践,将中国软件发展模式注入了不少印度模式的基因,“言必称印度”,甚至成了一此软件园区领导人的口头禅。

  对此,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印度相比,中国本土定位于软件外包出口服务的企业起步时间更晚,多数企业规模都很小,在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开发效率、软件质量控制等软件出口外包的重要方面,与印度软件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少短时间内难以弥补的差距,在与印度软件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中国市场不少从事软件外包出口的企业,只能通过低层次的价格竞争,拿到比印度软件企业更小、技术含量更低、价格更贴近底线的软件外包项目。这些软件企业在全球软件工业化带来的新一轮价值再分配中,处于比印度软件企业附加值更低的谷底位置,必将面临着比印度软件企业更严峻的发展挑战。企业仅能通过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来维持微薄的利润水平,处于全球软件产业“微笑曲线”的谷底。选择“微笑曲线”谷底加工环节的企业,不仅利润微薄,而且还面临着可能来自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竞争者和产业链上游的客户消减预算的双重挤压,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上述两类发展模式的软件企业所遭遇的问题和挑战,在整个产业层面上放大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困局。面对新一轮全球软件产业价值再分配,中国该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

  该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

  通过对全球软件产业未来走势和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困局的分析,我们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思路。我先提出中国未来软件产业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供业界同仁参考和讨论。

  首先第一个原则:在全球软件工业化的背景下,我认为,复制印度软件产业的制造模式是没有前途的,中国软件产业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形成软件产业完整的“微笑曲线”。制造还是创造,决定了中国软件产业未来在全球软件产业“微笑曲线”中是处于谷底还是处于波峰位置。中国如果不能形成完整的软件产业“微笑曲线”,就难逃沦落为跨国软件企业的零部件加工厂的“悲惨命运”。

  同时我们必须考虑的第二个原则就是中国打造的软件产业“微笑曲线”,必须是立足全球市场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中国本土市场。从上面我们对欧美和日本软件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面向全球市场,还是局限于本土市场,是否掌探全球客户群原需求,是否拥有国际产业标准和事实标准的发言权,决定了一国软件产业的“微笑曲线”在全球软件产业的“微笑曲线”所处位置就越高。此外,随着全球软件产业工业化浪潮的纵深推进,跨国软件企业将会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整合资源,在全球化的同时,更加深入推进本土化。这一过程,将会极大地摧毁原来中国本土软件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谓文化壁垒和政治壁垒。在这样的新的竞争环境下,中国软件企业必须面向全球市场,才能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基于上述的原则,我认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战略,就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塑造完整的软件产业“微笑曲线”;从本土市场到全球市场,提升中国软件产业“微笑曲线”在全球软件产业中所处的位置。唯有如此,中国软件产业才能在全球软件工作化带来的新一轮软件价值再分配中抢占有利位置。

  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从本土市场到全球市场的延伸,这一打造中国软件产业完整“微笑曲线”的战略跃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一颗种子从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养料一样,中国软件产业打造完整的“微笑曲线”,也需要一系列适宜的条件作为基础和支撑。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在国家宏观政策与商业环境、软件企业自身的能力成长以及国际化人才队伍形成等方面的积累,已为中国软件产业打造完整的“微笑曲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宏观政策不断改善

  在宏观政策和商业环境方面,中国最近几年有非常大的改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特别是2001年底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qanization, WTO)正式成员以来,中国在享受WTO正式成员的贸易最惠国待遇等权利的同时,正在承担其作为正式成员的相关义务。中国按照入世时间表在取消一些限制、开放一些经济领域,以空前的速度、深度和广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正在使中国的商业环境和商业规范,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等在内的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健全,逐步与国际接轨。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再到民营经济战略地位的提升,各项改革措施的纵深推进,正在进一步盘活中国经济,形成了对信息化和软件产品的强劲需求;再加上电子政务、3G、数字电视(DTV)、网络电视(IPTV)等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构建,为中国软件产业的腾飞创造了有利的内需环境。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市场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正在逐渐被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所代替。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国际化进程,将有助于中国软件企业以本土内需市场为基础进一步向国际市场拓展。与此同时,以制造业为先导,中国各个产业已逐步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分工协作中。这些行业的全球化,为中国软件产业参与全球软件产业分工整合,准备定位自身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使得中国软件企业能基于本土需求,开发满足全球市场的软件产品;而且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经济管理人才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企业能力大幅提升

  在中国整体商业环境的改善为中国软件产业打造完整“微笑曲线”创造了也有利大环境的同时,最近几年,中国本土软件企业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多年来与跨国软件企业在中国市场同台竞技的过程中,中国软件企业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学习了跨国软件企业在运营管理、软件研发、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目前,中国已有一批软件企业通过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最高级别CMM5级认证。这在一个侧面表明了中国软件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中国软件企业还与跨国软件企业展开了深入合作。合作的过程,让中国本土软件企业进一步认清了未来全球软件产业分工整合的方向。少数中国软件本土企业中的佼佼者,已经开始将软件产业推向全球市场,或者随着客户的国际化进入国际市场。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能力和在全球研发体系中的地位也获得了提升,我们SAP中国研究院,所做的工作已逐渐从最初的本地化和软件编程项目外包,攀至到面向全球客户在中小企业管理等领域打造出覆盖整个创新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全球软件产业的另一巨头,微软公司,在几年前将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亚洲研究院基础上,2006年初又将在亚洲分支研发机构的主要力量,包括软件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中国研发中心等整合为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由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博士来亲自担纲集团总裁。其他跨国软件企业,在全球研发战略布局中,都大大强化了在中国的研发力量。跨国软件巨头在华研发机构战略地位的提升,一方面表明,这些软件企业在中国的研发团队的研发能力和业绩,已逐步得总部的高度信息和认可,具务了从事面积国际市场的前沿软件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能力,并且被逐步赋予从事这些工作的权利和机会;另一方面,随着跨国软件企业对在华软件研发机构的持续投入和本地化授权的提高,不仅这些机构本身的研发能力将会得到持续提升,而且由于软件研发活动所具有的知识和人才外溢的效应,将会有力地带动整个中国软件产业从事国际前沿的软件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能力的发展,从而为中国软件产业打造完整的“微笑曲线”夯实基础。

  人才队伍正在形成

  近年来,国际化软件人才队伍的形成,为中国软件产业打造完整的“微笑曲线”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随着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不少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走出国门前往美国和欧洲等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的中国内地留学生已开始逐渐成长起来,在国外学习和工作多年的宝贵经历,让他们率先具备了中国软件企业所急需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运作能力。再加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众多海外华人等炎黄子孙,其中不少人都已在全球软件产业中崭露头角,他们中的不少精英在国际顶级软件企业做到中高层甚至高层。这些企业的管理实践,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济。近的来这些宝贵的人才纷纷以加盟国内软件企业或进入跨国软件企业在华机构等方式,向中国国内回归,他们构成了推动了中国软件产业打造完整“微笑曲线”的重要推动力量。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加WTO后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在中国本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也逐渐具备了更加开阔的国际化视野,从而形成了中国软件塑造完整“微笑曲线”所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多元化人才供给。

  因此,可以说,无论是就全球软件工业化带来的软件价值再分配的大趋势、中国国内软件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来看,还是以中国软件企业的能力积累和人才储备观之,中国软件产业已初步具备了打造完整软件产业“微笑曲线”的基础条件。再加上软件产业价值再分配的“东风”,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软件产业,应该如何突破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打造出完整“微笑曲线”的成长案例,看一看在中国本土,软件企业如何能尽快打造出必于自己的完整“微笑曲线”。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