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捷豹为何遭遇死锁使福特蒙羞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9日 14:03 《商务周刊》杂志
捷豹为何遭遇“死锁”? 福特对捷豹十几年的努力和痴情,换来的却是巨额亏损,原因到底是什么 □文 龚伟同 经过多年的痛苦煎熬后,福特公司终于不得不脱手贱卖了捷豹和陆虎——两个曾让英国人自豪和荣耀的品牌却使痴情的福特蒙羞。鲜为人知的是,福特收购捷豹和陆虎的时间与本田公司登陆不列颠岛的时间非常接近,而结局却大相径庭——现在,本田(英国)制造公司已是英国第4大乘用车公司。 亨利·福特说过: “历史是一堆废话。”尽管如此,对历史的事后诸葛式探究或许还是能让我们更加接近他创立的公司成败背后的逻辑。 一头被圈养多年的豹子 福特分别于1989年和2000年收购捷豹和陆虎。在掏了52亿美元的收购费用并输入40多亿美元“新鲜血液”之后,陆虎实现了赢利(2007年陆虎利润为15亿美元),而捷豹却依旧一副弱不禁风的病态模样。据估计,过去18年捷豹和陆虎大约亏损了100亿美元。 应该说,福特的初衷无可指责。面对着普通汽车越来越薄的利润率,在生产灵活性及成本控制方面均不如日本汽车企业的福特,自然而然地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豪华车业务上。美国不仅是捷豹的最大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豪华车市场。因此,收购捷豹和陆虎在逻辑上是合理的。问题在于,合理的未必是明智的。 像许许多多不幸的并购案一样,福特犯下了过于乐观的错误。它低估了问题的严重程度,尤其是捷豹。一位福特前主管在看了捷豹位于英国中部的考文垂工厂后曾略带讥讽地说,这是他在前苏联之外见过的最糟糕的汽车生产厂。 捷豹的名称于1935年开始使用。1960年代,捷豹曾辉煌一时。1960年,捷豹还曾经收购戴姆勒公司。1968年,捷豹与雷兰公司(Leyland)合并,组建了英国最大的汽车公司。然而到福特公司接手时,捷豹早已因设备陈旧、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而失去了行动的敏捷。当时捷豹共有4家工厂,员工数量超过12000人,而年销量最多时也仅仅12.5万辆。捷豹如同一头被圈养多年的豹子,不仅完全丧失野性的刚烈,连皮毛都已变得黯无光泽。 捷豹的最大问题是产品质量和生产率不断下降。到2006年,捷豹平均每位工人每年只能生产16辆车,而在与雷兰公司合并时期则更低——平均只达到1.3辆/人/年。尽管豪华车产量与普通车产量并无可比性,但这样的产量无疑仍然过低。 与福特通过收购打入英国豪华车市场不同,本田汽车公司采取在英国建厂生产的做法。本田在英国的两个生产厂位于英国威尔特郡的斯温顿,分别于1992年和2001年投产。本田斯温顿厂区面积达150万平方米。以前这里曾是机场和飞机生产厂,1985年被本田买下。最初,本田在这里建了一个交付前检测设施,对罗孚公司给本田贴牌生产的汽车进行检测。后来本田又建了一个发动机厂。目前,斯温顿两个本田生产厂年产量约为20万辆左右(最高可达25万辆),其中约75%出口,其余在英国销售。发动机厂年产发动机约18万台。 尽管产量远远超过捷豹,但本田在这三个厂的员工却仅相当于捷豹裁员前的1/3。在收购捷豹后,福特才真正意识到捷豹的效率差距。然而木已成舟,除了硬着头皮之外,福特已别无选择。 事后看来,福特当时的措施过于优柔寡断。这既有福特自身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制约。从福特方面来说,最初它还是希望通过对现有工厂的改造提高捷豹产能,而英国劳工政策方面的制约也造成了福特腾挪困难的局面。 福特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制定了严格的目标:对产品质量进行持续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新车型吸引力。为了提高效率,在并入福特两年之后,即1991年,捷豹裁员4100人,仍保留8000名雇员。2000年,捷豹的一个工厂被关闭,相关生产被正式转移到福特原来在英国的黑尔伍德工厂。这座工厂最早于1960年代初由福特汽车公司兴建,1963年3月投产,因此也是一座老厂。按照福特的设想,黑尔伍德厂的产能至少能达到年产10万辆。 然而,难度超出了福特的想象。2004年第二季度,福特豪华车事业部亏损3.62亿美元,其中仅捷豹就亏损了1.78亿美元。福特不得不再次痛下决心。2004年9月,福特宣布准备关闭捷豹在考文垂市的布朗斯·莱恩(Browns Lane)生产厂,裁员1100人,相关的装配工作转移到捷豹位于伯明翰附近的卡斯特·布隆维奇厂。 关闭布朗斯·莱恩厂还有另外的原因。该厂缺乏某些重要的配备设施(如没有喷漆车间),而且生产效率低下,2000名员工每年仅生产25000辆车,每周只开工3天。 相比之下,本田在生产方面明显胜过一筹。本田斯温顿厂是一体化生产厂,从发动机铸造和组装、车身面板的压制、车身装配、喷漆,到成品车的组装及最终的试车,完全都可以在斯温顿完成。目前,斯温顿厂已采用本田的最新生产系统,大量使用机器人以加快生产速度。此外,斯温顿发动机厂还是英国唯一能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的工厂。 当然,不可否认,多年苦心改造之下,捷豹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据捷豹一位前经理说,福特收购3年后,捷豹的生产率提高了35%。现在,黑尔伍德厂既可生产陆虎也可生产捷豹,捷豹和陆虎还共享某些部件甚至动力传动系统。不过,这名经理也承认,在生产效率方面,捷豹与德国豪华车厂相比还相去甚远,更不用说与日本汽车公司相比了。 品牌迷幻的后果 福特最初的设想是通过提高捷豹的销量和加强成本控制实现赢利。非常不幸,福特的收购时机正逢美英豪华车市场衰退。1988年,也就是销售最好的一年,捷豹在美国卖出了4.9万辆,1990年降至4.27万辆,第二年更下滑到2.56万辆。2007年捷豹在美国的销量降到历史最低点——15683辆。而按照福特制定的目标,捷豹的年销量要达到20万辆,从而赶上奥迪、宝马和奔驰。现实真是跟福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福特收购捷豹和陆虎主要是看中二者的品牌。但这一点一直备受争议。尽管捷豹是英国老牌,在部分消费群中有一定号召力。不过正如日不落帝国的米字旗一样,捷豹的辉煌早已成为怀旧者的追忆。 1950年代,捷豹曾因其独特的设计风格而深受喜爱。后来由于质量不断下滑,捷豹的品牌形象受到严重损害。福特所迷恋只不过是捷豹的旧日幻影——那个已经变成历史符号的高点。陆虎的情况与此类似。陆虎生产了最早的民用全地形效用车,曾被视为世界级的豪华SUV,其旗舰式汽车“陆虎揽胜”甚至成为汽车行业的标准。像捷豹一样,陆虎的形象也因质量和其他问题而大幅下降。1970年代,丰田的陆地巡洋舰超过了陆虎,陆虎的衰落从此开始。在英国,随着便宜的日本车的出现,陆虎也失去了农民的喜爱。以前的大品牌已经沦为小品牌,就像被爆炒过的题材股一样,只受到有恋旧情结的股民的赏识和象征性持有。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