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望的大豆(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7日 06:43 中国青年报
一只惊人的消化大豆的胃 杨传学只是中国4000万豆农之一,他的喜悦和绝望,写照着这个庞大生产群落的集体心情。 据悉,这4000万豆农每年的生产能力约计1500万吨。这些大豆,一半直接转化为食物,其余的基本都进入了压榨市场。然而这自产的1500万吨大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豆类市场的需求。 从1995年起,继美国、巴西、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豆主产国的中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的大豆进口量以每年200余万吨的速度在递增。到2007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已增加到3082万吨。而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今年大豆进口量将会突破3400万吨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大豆的需求量,有2/3需要依赖国际市场中的转基因大豆。 “中国的大豆进口量是根据豆粕的需求决定的。如果从油料市场看,这些进口量还远远不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爱民博士分析道。近年来他一直在从事大豆产业的研究。 据他估算,近年来,中国大豆油的进口,逐年增长量应在40万吨左右。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共进口成品大豆油282万吨。仅这些成品大豆油就需1500万吨大豆才能压榨而成。 为弥补国产大豆的不足,早在中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的第二年,即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就调整了大豆贸易政策。调整后的政策规定,中国对进口大豆实行配额管理。普通关税税率为180%,优惠税率为40%,而配额内税率仅为3%。 2001年5月,国家农业部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次年又颁布了3个配套办法。这些条例规定,从2002年3月20日起,凡海外对华出口转基因产品的公司必须向农业部申请证书,表明这些产品对人、畜以及环境无害;并赋予农业部可以在长达270天时间内批复申请的权力,每年只有两次申请安全证书(3月和9月)的时间。 尽管这个《条例》及配套办法,为转基因大豆的进口设置了一些壁垒。但国外转基因大豆的进口从未停止过步伐。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的第143个成员国。为此,中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作出诸多让步。大豆作为第一种直面国际市场的农作物,进口配额制度被废止,关税确定在3%。至此,大豆进口速度激增,到2004年,一举突破了2000万吨大关。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开始“分庭抗礼”。 在这种情形下,许多大豆专家呼吁“让开大路,发展两厢”,即油料市场让给国外的转基因大豆,国产大豆则主打非转基因牌。 然而这一思路,立即遭到另外一些大豆专家的反对。他们认为,大豆的产业链很长,不仅仅关涉到豆油和豆制品,大豆压榨后的豆粕还关涉到下游的畜牧业、饲料工业等。中国一旦丧失了在压榨行业的自主权,将直接导致每一个人的钱袋子受损。因此,必须加大对国产大豆的扶植力度,以免受制于人。 有关资料表明,85%的豆粕被用于家禽和猪的饲养。这意味着,大豆的价格,直接关系到肉蛋奶禽的价格。 为此,2002年,农业部启动了“大豆振兴计划”,在向农民提供新技术推广和指导的同时,还向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四盟(市)1000万亩高油高产大豆提供每亩10元的种子补贴。 “中国总共有900万公顷(13500万亩)土地种植大豆,1000万亩、10块钱,不过是杯水车薪。”中国农业科学院大豆专家常汝镇情绪激动地说。 这种状况直至去年才有所改善。去年9月22日,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中,将种子补贴的规模由目前的1000万亩扩大到 4000万亩。 常汝镇在40多年的大豆产业研究和实践中,发现许多官员并不重视大豆产业。“中央有确保粮食生产的号召,这些官员就大力发展粮食,忽略大豆。因为大豆并不计入粮食产量。” “全球每年的大豆商品量总计不过7000万吨,而中国实际能采购到的大豆不超过4000万吨。”常汝镇说,“即使国外不限制大豆出口,过几年,那点大豆也不够用的呀!” 一个豆农的家庭式生产 乍看起来,中国是一个不错的大豆卖方市场。然而这一切,豆农杨传学却并没有感觉到。这个看起来供不应求的市场,也未给他带来了多少好处。 “大豆价格忽高忽低,可农资却是只涨不落啊!”杨传学埋怨道。 据了解,去年末到今年初,大豆价格虽然高了,但土地租金和农用物资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当地农药化肥的涨幅均在60%以上,有些甚至翻了一番,从而使“每亩地的直接成本增加了50多元”。 杨传学的日子还能过得去,因为他是农场职工。承包土地,赶上年景不好,或者市场不景气,农场会有适当的照顾。即使不承包土地,他在农场工作,工资也还能过得去。 然而,同样是承包土地,同样是种植大豆,同样是靠天吃饭,距杨传学西南100公里以外的豆农丁万成,日子过得就没那么自在从容了。这位黑龙江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的村民,在大豆收获几天后,就找了一个自认为合适的价格,把手头的大豆全卖掉了。 事实上,他也没有第二种选择:家庭开支,银行贷款,都迫使他及早将大豆脱手,兑换成现金,以应付生计。 丁万成一家3口人,共有14.7亩土地,主要种植大豆。2005年,他承包了外出打工村民的两垧土地,价格为每亩190元,用自己的15马力拖拉机耕作。那是他第一次承包土地。一年下来,每亩地的收益约为50元,总收益仅为2000元左右。 去年,他以每亩200元的价格又承包了别人两垧土地。赶上春旱,产量低,每亩地产量只有200余斤。他以每公斤3.72元的价格卖了大豆,除去地租外,毛收入还剩6000元。但是,他还欠着银行的5000元贷款,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还清。他“没有别的指望”,只好贱卖了大豆,还清银行贷款。最终落到自己手里的便所剩无几了。 “一年下来,也就赚个柴火。赶上价格低的时候,种地甚至还赔本。”刚下过雪,正在别人家帮忙修拖拉机的丁万成,尽管穿着一件厚军装,但依然能感觉到他冷得发抖。他说,“一年的柴火,全指望着这豆秸。” 当地一吨民用煤的价格约为500元,大多数人家做饭一般都用豆秸。已经进入4月,但这里依旧寒气逼人,夜晚气温仍在零摄氏度以下。笔者走访了几个家庭,看见人人冻得哆嗦,可很少见有人家生火取暖的。 今年41岁的丁万成,有一个上高中的男孩,一年约需花去2000多元。好在去年他妻子养猪,卖了8000多元,加上自己出门打点短工,赚了两三千,这才勉强维持家用。他的房子早于5年前卖掉了,现在借住在外出打工的村民家中。他眼下全部的心思是,尽早盖一处自己的房子。 今年3月,丁万成又贷了5000元款,以每亩210元的价格承包了两垧地。他倔强地仍种大豆。“赔不赔钱自己说了不算。”说起可能的收益,丁万成一脸苦涩,无奈地摇了摇头。 与投资和贷款相比,每亩地46.95元的各种补贴,实在只是一个很小数目。有段时间,丁万成曾想过把地撂荒,出门打工。但考虑自己除种地外没其他手艺,只能作罢。 据中国大豆产业协会调查分析,像丁万成这样有还贷压力的豆农,约占整个豆农的一半左右。“为了还贷,他们的豆子一般刚收获就卖掉了,”该协会副会长卢林钢说,“利润大都被中间商赚了。” 据介绍,因贷款压力,农资上涨,产量少,收益低,许多豆农已经放弃了种植大豆,转种其它经济作物了。加之,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按保护价格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但早在1996年就受到进口冲击的国产大豆,并没有享受到这项政策的好处。 黑龙江农业委员会生产处处长芦玉双提供的数据表明,2007年,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较上年减少了600余万亩,减幅约为1/10。在这个人均6.6亩耕地的农业大省,这个数字意味着有90万豆农放弃了种植大豆。 这一数字更加深了卢林钢的担忧:中国的大豆主产区中有2000万亩左右的土地,积温比较低,只适合种大豆。“一旦市场波动,几百万豆农的生存都是个问题。” 而同是大豆主产国的美国,情形与中国大不一样。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执行院长彭真怀曾于2005~2006年率领团队做了为期一年的大豆调查。他提供的材料表明,国外对豆农的补贴远在中国之上。在美国,政府一直给予豆农每吨37美元的补贴,年补贴总额达25亿美元,相当于大豆年产值的25%。 “这是美国大豆的平均价格低于我国国内价格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的大豆要参与国际竞争,起点上就不公平。”彭真怀一针见血地指出。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