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轿车兼并重组狂潮下的飞跃与尴尬(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1日 05:02 中国经济周刊
合资时代的迅速提升 (1984年-1999年) 1984年,对于中国汽车而言是绝对应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一年。 1984年,中国政府决定发展轿车,并正式开始审批项目,各地各行业纷纷上马轿车项目,轿车行业由此走向前台,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真正的主角。1984年-1986年批准的三个轿车合资项目,依次为北京吉普、广州标致、上海大众。这三个合资企业,不只是当时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合资企业,也是全国所有的合资企业里最大的三家。当时上汽定的轿车生产能力是3万辆,广汽是1.5万辆,北汽是2万辆。 1984年,当第一款合资引进生产的国产轿车———桑塔纳出现在中国街头时,引起了强烈的震撼,看多了“老上海”、“老红旗”和“老东风”的国人第一次发现,原来轿车可以这么先进、这么完善,尽管桑塔纳是款在海外已停产多年的车型。桑塔纳“实际上为新时期的中国汽车业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奠定了中国轿车工业的基础,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大众通过桑塔纳所获得的成功,也刺激了其他跨国汽车巨头对中国市场的欲望,通用、本田、福特、日产、丰田纷至沓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合资格局终究成型。 1984年,国家解除了县团级以下单位不得配用轿车的规定。此举引发了一股急剧膨胀的轿车需求浪潮,而产需脱节的现状使得几十万辆外国轿车在几年间通过合法或不合法的渠道,源源不断地拥进国门。 1985年,中共中央在“七五”计划建议书中,第一次明确“要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争取有一个重大发展”。 巨大的产业震动成为中国轿车工业的催化剂。1986年前的数十年间,中国轿车年产量一直徘徊在5000辆左右,而在1986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第一次突破了10000辆。紧随上汽集团之后,一汽集团与东风集团也分别与海外车商进行了合资,一汽、上海与东风成为国家规划的三大轿车生产集团。 截至1998年底,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华建立了6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总投资规模超过2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投资为轿车生产企业和为轿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这一期间的轿车产量也大幅度增加。就汽车工业的集中度(规模生产)而言,1998年162.8万辆汽车产量中的91 .21%,集中在14家企业。产品产量中总质量在3.5t以下的轻型车(含轿车、微型车)与中型、重型车的比例,从1980年的29.7∶66.2∶4.1变为1998年的78.5∶17.8∶3.7,“缺重少轻”、轿车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善。同时,汽车产品的可靠性主要指标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使用寿命明显延长。 这期间中国轿车工业诞生了一大批轿车新品,除了80年代投产的桑塔纳、标致、夏利、切诺基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发展、更新或淘汰之外,比较引人注目的还有捷达、富康、奥拓、云雀,以及1998年末面市的上海别克和广州雅阁。 1999年9月6日,一汽-大众最新引进开发的奥迪A6在长春顺利下线,这标志着我国汽车制造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批量生产的轿车产品跨入了国际高档轿车行列,也使我国轿车工业得到一次新的提升。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