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轿车:兼并重组狂潮下的飞跃与尴尬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1日 05:02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轿车50年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 李永钧 2008年,对于中国轿车工业来说,是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一年,50年前的1958年,中国汽车人开始了制造轿车的艰难创业,作为共和国汽车“长子”的一汽试制出中国历史上第一辆轿车。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政府扶持到市场引导,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中国轿车在技术、人才、营销、规模、市场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而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合资道路,在带来中国轿车工业质的飞跃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后合资时代”尴尬且急迫的重要课题。 现在,让我们随着历史镜头的回放,穿越那幽深的时光隧道,去寻觅中国轿车工业50年发展壮大的轨迹和真谛…… 仿制时代的缓慢发展 (1958年-1983年) 1958年5月5日,作为共和国汽车“长子”、位于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称“一汽”),试制出我国第一辆轿车——东风牌71型轿车,从而拉开了新中国轿车工业的帷幕。同年8月,一汽参照美国克莱斯勒1955年型C69轿车,研制出红旗牌 CA72高级轿车;这辆新中国的一代名车,直列8缸发动机、120马力、最大时速 160公里,车身很大也很重,外型追求“民族感”,最典型的是前部过于写实的有机玻璃的红旗标志和宫灯式尾灯。 1959年,一汽开始新一轮红旗CA72型轿车的设计,并小批量试制出43辆。红旗轿车在当时不是商品,没有买卖,而是国家每年下计划,由一汽生产调拨,使用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后来延伸到全国省部级以上的高级官员。从1958年到1981年,前后23年,红旗轿车一共只生产了1500多辆。 与此同时,上海汽车装配厂也开始设计试制中高级轿车,并于1958年9月和1959年1月各试制出了一辆以凤凰为标志的样车,后又于1959年9月30日试制出了新的凤凰牌轿车,前后共生产了18辆;1964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并改称为上海牌SH760型轿车。 在长春和上海两地研制轿车的同时,北京也在进行此项工作。1958年春,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同年改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下称“北汽”)与清华大学以德国大众“甲壳虫”为参照,合作设计、生产轿车,并于当年6月20日试制出第一辆样车,命名为井岗山牌,共生产了30辆。之后,北汽又先后试制出北京牌和东方红牌轿车。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初创阶段,共和国的最高决策层非常关注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先后试乘了东风牌和凤凰牌轿车,并高兴地称赞:“坐上自己制造的汽车了”;之后,红旗牌高级轿车被列为国家礼宾用车,并用作国家领导人乘坐的庆典检阅车。 从第一辆东风牌71型轿车下线,到上世纪80年代,此阶段可称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初创阶段。20多年间,我国轿车工业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这个时期的轿车,除外形由自己设计外,都是仿制生产。国家对于汽车工业的发展政策一直是“重卡轻轿”,认为轿车不过是一种“奢侈品”,货车才是能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中国汽车工业基本上成了“中国卡车工业”,轿车方面只有红旗、东方红、上海等寥寥数种自行研发的国产车型独撑门面,款式老旧,产量也低得惊人。1972年,轿车最高产量达到过600辆;1980年,轿车最高产量达到4000辆。单一的公车消费结构使中国轿车的需求受到抑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为0.5辆,在全世界140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一。 1978年,上海方面提出“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改造上海轿车厂,年产15万辆,大部分出口赚汇”,但在与全世界汽车厂商进行广泛接触后,只有德国大众愿意尝试。 1982年,为协调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并作为产业部门一次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有行业管理职能的经济实体——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为解决中国汽车“缺重少轻,轿车是空白”的畸形产品结构,中汽公司在启动重型车、轻型车、发动机的大布局之后,轿车生产的尝试提上了日程。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