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业兼并重组:大是否就是好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5日 23:23 中国经济时报
章小星 《假如网络也有生命》一书讲到,互联网界有个著名的“狮兔同笼新进化论”──以兔子代表诸多小型初创企业,如果兔子不加速进化则将面临灭顶之灾。 这一进化论,同样适用于中国汽车业,在新种狮子时代,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越来越普遍。但是,大未必强,小未必弱,简单的相加,反而会引起消化不良。 新狮兔时代 先来看一组数据。2007年,汽车产销量超800万辆,千万辆大关有望在2008年突破;这个数字的完成者,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团队,2007年,我国的整车生产企业数量依然超过100家,按企业集团统计约80家。 评论称:群雄并起,但没有规模效应。 资源重组,锻造有竞争力的规模企业,是行业发展所趋。按照形成“一至两家年产200万辆的大集团,若干个100万辆规模的重点汽车企业”的产业政策,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已打响。 按照优胜劣汰的进化法则,狮子吃兔子,大鱼吃小鱼,新旧势力或将重新分配。2007年底,上南合作尘埃落定,不过月余的时间,东风与哈飞公布合作事项,而此前,有小道消息传出,北汽控股与福建汽车集团来往密切。 广汽集团董事长也多次提及,“广汽有资金也有实力进行并购”,至于并购的对象,“有可能是国外的,也有可能是国内的”。一汽集团、长安集团也透露,可能会并购感兴趣的汽车企业。 至此,排名前五位的中国汽车企业或将全部加入并购阵营。相对于有靠山的汽车集团,那些始终徜徉在生死边缘的民营车企,求生的渴望则更强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兼并重组的内在驱动力来自于中国车企做大做强的意念。 2008年注定不会平静,在上南合作的效应辐射下,一场以重组并购为主线的大戏开演。 东风和哈飞,是下一场戏剧中的主角。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认为,新的合资框架,有利于完善东风的产品结构,东安动力的发动机研发实力令东风的自主品牌项目大受裨益,哈飞位于哈尔滨、威海的生产基地,则将使东风争取到更多的市场。 另一种声音,却对双方产生质疑。“兼并更应强调双赢,而不是弱肉强食。” 哈飞效益不佳,2007年,哈飞汽车共销售汽车24.31万辆,比2006年少了2.3万辆,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8.29%,实现利润同比下降75.29%,轿车开拓亦不成功。东风则是刚刚确立了自主轿车项目。那么,到底是谁学习谁? 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有评论称,东风和哈飞只是简单叠加,在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都缺乏互补性,两者重组的效果,将与“上南合作”相差甚远。 是为了做大而做大,还是为了做强而做大,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差别。“如果说东哈联合是顺应潮流,还不如说是迫于外部竞争压力。”这是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时机未到 中国汽车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背后都存在政府的痕迹。 这并不难理解,在关系错综复杂的汽车业,要完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离不开政府调控。“政府牵头、市场化交易”的模式,也将是未来中国汽车业兼并重组大戏的主基调。 不过,一些整合存在某种非市场因素,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说,从《汽车产业政策》可以发现,国家希望用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收入排名两种方式,培育不超过3-4家大型汽车集团。作为第一梯队成员,不仅能在行业中得到较好的排名,还可以得到国家一些优惠条件。 受利益驱使,加上企业背后的政府推手,从目前态势看,中国车企兼并重组呈现一哄而上的态势,显得有些急躁。 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造成中国汽车产业“多而散”的混乱局面,条块分割的地方主义成为阻挠产业集中度提高的绊脚石。而现在,绊脚石正在被一块一块踢开。中国本土汽车工业大规模重组的时候到了吗? 国家信息中心资源部主任徐长明称,从长远看,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生产是种趋势,但当前大规模兼并重组的时机尚未到来,市场基础也未形成。只有当汽车市场基本饱和,汽车生产利润摊薄,车企必须达到百万辆规模才能生存下去的时候,大规模兼并重组才会出现。 如果政府不考虑时机,简单地为了扩大规模而整合重组,硬把两家企业绑在一起,就如一个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最终的结果将是分道扬镳,白白浪费时间、资源和精力。 任何一个趋势都应顺应市场规律,生拉硬拽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分手一例,就为中国的汽车产业敲响警钟:盲目联合未必是好事。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贾新光强调,兼并重组双方,一定要在市场战略层面具备很强的互补性,并认真规划双方将来的发展前景真正实现双赢。 他说,我国政府部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的扶持三大集团的产业政策,客观上强化了三大集团兼并其它汽车企业的权利,多数重组成为“父母之命”,因此难以成功。 越大越好? 按照经济学的规律,汽车作为资本密集型的行业需要规模效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会降低每辆汽车的成本,提高单车利润。 年产200万辆,被认为是汽车产业盈亏的平衡点。而在中国,尚没有一家本土汽车公司到此规模。加速重组,也是扩大规模这一思想的直接体现。但是,规模并不等于几家公司产量相加的“物理反应”,它需要能带来生产要素相交相融的“化学反应”。 有专家评论,规模只是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却不是最终目标。如果一家企业的规模扩张超过了它的竞争能力允许的范围,它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然后降价,带来利润的严重减少,最后导致财务危机。类似的例子在汽车行业并不少见。 而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则另有一番见解:中国的汽车市场有其独特性,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从市场角度出发,并不是越大就越好。 “如果一个具备100万辆产能的企业的盈利水平,还不如一个具备50万辆产能的企业,那么,大有何用。”王凤英称,一个企业,其新车品质能否占有优势,能否不停地推出精品,是不是具备核心竞争力,并拥有先进的管理方法,才是其立足之本。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新狮兔时代,无论通过哪种方式,只要能通过进化演变为一个强硬的机体,足以抗衡一切外部力量,就是王道。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