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汽车涨价“伪命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5日 23:23 中国经济时报
杜悦英 进入2008年,骤起的“汽车要涨价”风声似乎就没有停止过。 “涨,还是降?”甚嚣尘上中,消费者看得双目迷离,腰包揣着,也不敢轻举妄动。 的确,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铁矿石价格整体暴涨了65%-71%,涨幅空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突破100美元大关;有色金属原材料、橡胶、塑料等汽车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环保、技术要求升级;美元贬值;出口退税调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诸多因素聚合,汽车企业成本压力阴云笼罩,于是“涨价”说应声而起。 涨价:逆潮而动 成本上涨,车价提高的预期放大。但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各主要车企并未闻风而动,反倒纷纷表示,增加的成本将以内部消化为主。 “车价还要降,只是幅度更小,更缓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汽车作为商品,价格不但由成本决定,供求关系也起重要作用。现在涨价绝对是逆潮而动。” 虽然成本高企增加了企业的烦恼,有人认为正是涨价的“大好时机”,但至少目前,企业依然按兵不动、慎言慎行,普遍没有涨价打算,最多说一句“根据市场走势和竞争对手的情况而定”。前不久,新上市的广本雅阁2.0L、比亚迪F6公布的官方定价都相对较低,大众也明确表态为“涨价”说辟谣,这些都给担心汽车涨价的消费者吃了颗定心丸。 网上车市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春节以来,奇瑞瑞麒2、比亚迪F3白金版、长丰猎豹飞腾、福美来2代、丰田普瑞斯等车型官方宣布降价,最高降幅达16.69%,进入3月,只有海马福美来Ⅱ官方宣布降价,其它则多是一些售后服务方面的活动。 汽车涨价,消费者也不是那么容易就买账的。特别是如果有的车涨价,而竞争对手价格没动,涨价的车就等于将自身陷于被动。“现在汽车属于买方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不可能涨价。谁涨价就等于把自己的地盘给了对手,卖车还来不及,谁敢降价啊。”某品牌经销商这样向本报记者分析。对于销量就是生命线的车企来说,如何攻城略地,扩大市场份额是最终目的,价格是市场最敏感的因素,涨价当然需要慎重。 但与此同时,该经销商也大吐苦水。他介绍说,仅北京一地,其代理的品牌4S店就有二十几家之多,这还不包括同样也开展卖车业务的路边店、“拼缝”等“暗地”里的竞争对手。在一线城市,厂家的销售网点过于密集,这种同品牌“相煎”的竞争自然给汽车业的价格战添了一把旺火。“在不赔钱的前提下,大家互相之间都在较劲。”该经销商坦陈,“所以,价格怎么可能不降反升?具体到我们,最多也就是把赠品减少一点。” 此外,车企和经销商还可通过开展二手车置换、汽车金融业务,提高零部件、售后服务的价格等周边业务培育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来缓解高成本压力,维持汽车原有价格。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二三线市场尚未完全开拓,但这些地方的消费潜能又亟待释放,于是到附近一线城市异地购车的消费者还为数不少。这样,二三线市场部分客户流失,供大于需,价格自然不可能再上扬。 与此同时,市场表现也以降价为主,缓和下调。来自网上车市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国产乘用车价格走势较2月份整体下降了0.5个百分点,除微型车与上月持平外,其它细分市场车价普遍走低;进口车方面,2007年至今,小轿车、越野车的市场价格一直稳中小降。 车企新考量 汽车业进入高成本时代,增加的成本到底多高?长城汽车表示大约为13%。虽然如此,对于拥有赢利能力的企业来讲,如果产能可以保证,靠放量赢得市场,将成本摊薄,增加利润并不困难。 虽然近两年汽车制造业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但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汽车销量增幅从2006年的25.3%放缓至22%,利润却同比增长了65%,利润总额创下5年来的新高,仅16家重点企业的利润就达到610.07亿元。重点汽车企业的利润增速远超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增速。国家统计局去年的统计数字也显示,汽车业在中国39个工业子行业中利润增速最快。 今年则继续了高增长态势,我国乘用车市场仍处于快速运行轨道。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250万辆。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就此判断,汽车业的潜在增长率仍维持在20%左右,只要今年后几个月不在出台力度更大的宏观调控政策,乘用车市场仍将基本维持目前的水平。 毫无疑问,汽车行业仍旧是一个利润较高的行业。现在成本压力加剧成为业界常态,虽然降价幅度会比较小,但价格战肯定会持续下去。 对于需要实现长远发展的车企来说,原材料价格成本因素固然重要,但技术提升、质量品控、环保达标、管理精益、销售畅通、维修保养、品牌形象等成本在未来汽车总价值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构成未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在信息、研发、采购、制造、销售、售后等环节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加强成本控制,才能赢得最终的荣耀。 此外,车企和经销商还可开展二手车置换、汽车金融等汽车周边业务,提高售后维修保养、零部件价格等举措,缓解成本上涨的压力。 单纯就车价来看,国内消费者的平均收入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却要花更多的钱购买与一些发达国家市场同档次的、甚至减了配置的车型,车价本身就有水分。更何况,新车定价通常就已留有为日后降价的水分。车价不断走低,是国内车价整体虚高所致,更是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国内车价不断走低将是一个长远趋势。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