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邢云飞 呼和浩特报道
“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开始大力着手奶源模式的研究与奶源基地的建设。”2007年底,受原材料涨价及奶源供不应求的影响,我国的奶源价格在经历了几年的低谷之后开始迅速上涨。3月14日,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向搜狐网“中国制造·中国速度”全国巡访团队表示,伊利已经破解奶源困局。
自今年开始,迫于成本的上升,许多品牌的终端产品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其中,蒙牛、伊利、三元等北京市场主要牛奶品牌的涨幅都在15%-30%。张剑秋表示,目前伊利在内蒙古地区主要实行的是“奶牛合作社”模式,由奶牛养殖户、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奶站组成经营共同体,由奶站和公司进行直接联系,这中间减少了所谓“奶贩子”这道环节。“一方面,我们在收奶方面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价格和供应量,另一方面,奶农也能获得相对稳定的高收入。”
在伊利集团的牛奶工业园,记者惊奇地发现,在伊利的工业园里,有一家看上去与乳品制造企业毫无关系的公司,这就是伊利集团旗下的内蒙古伊利饲料有限公司。据伊利介绍,这家生产奶牛饲料的子公司每天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00万元左右,主要是为了向伊利的奶农提供饲料,然而奇怪的是,这家子公司却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其奶源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饲料的提供,伊利可以加强对这些奶源的控制力,从而提升在奶源争夺方面的竞争能力,这也正是伊利在奶源争夺中的一种新思维。”据伊利集团技术中心主任云战友博士介绍,伊利饲料有限公司主要是面向内蒙古地区的伊利奶农合作社以及奶农提供平价饲料。与此同时,也通过饲料厂对奶农进行一些专业性的辅导服务,从而提高奶源的质量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