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企半夜逃逸调查:在华韩企过半亏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 02:30 第一财经日报
韩国进出口银行调查显示,在华韩企51.8%出现亏损,纺织、服装、食品业亏损比率超过了70%,汽车业也达40.3% 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韩国贸易馆副馆长黄在元新近有了一项“新业务”:作为“企业清算协助小组”的成员之一,为有意撤离当地的韩资企业提供清算方面的服务。 近日,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决定在青岛设立由领事馆、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和中小企业支援中心负责人组成的“企业清算协助小组”。 这个小组成立的背景是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韩资企业非法撤离现象,媒体将这种非法撤离称之为“半夜逃逸”。 “半夜逃逸” “半夜逃逸”的企业正在不断增多,烟台世刚纤维有限公司(下称“烟台世刚”)就是其中一家。1月12日,烟台世刚10余名韩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集体连夜“逃”回韩国,创造拥有职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韩企高层集体撤离的纪录。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烟台世刚门前看到,曾经拥有3000名员工的企业已被法院查封,大门是“铁将军”把门,冷冷清清。 当地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韩国高管连夜撤离没有任何迹象。公司在1月12日之前还正常运转,到了13日发工资的日子,人们突然发现公司的韩国高管都不见了。公司还拖欠着每个工人一个半月的工资。 烟台世刚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本为804万美元。主要经营织布、染整、服装印花、刺绣、服装加工,产品以出口为主。 现在,烟台世刚留下的是一堆债务和一群失业的工人。据媒体报道,烟台世刚所欠外债大致分为5类:银行贷款1500万元人民币(非注明皆为人民币)左右,海关税款500多万元,场地租金、水电费用200万元左右,供应商外包商欠款3000多万元,工人工资200多万元,合计5400多万元。 像烟台世刚这样连夜逃逸已经不是个案。黄在元告诉本报记者,按照中国方面的统计,现在在山东有韩资企业2万多家,韩国方面的统计数字是1.2万多家,其中在青岛市有6000到7000家,从2000年到现在,大概有200多家韩资企业非法撤离。 在青岛,胶州市又成为“重灾区”,已经有超过100家的韩资企业选择了非法撤离。同时,黄在元也认为,韩资企业非法撤离现象有被媒体夸大的成分。因为非法撤离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3%左右。也并不是只有韩资企业存在非法撤离,台资等企业也存在这一现象。 为何不能按照企业正常的破产清算程序来实现退出呢?黄在元告诉记者,关键在清算过程过于复杂。 来去无牵挂 黄在元认为,韩资企业非法撤离直接原因之一是清算程序的复杂,而深层次原因是中国产业、用工、人民币升值等“基本面”的变化。 黄在元告诉本报记者,韩资企业在进驻的时候,往往能得到当地政府“一条龙服务”,手续简单快捷,因为当地政府引资若渴。而到企业清算撤离时,手续就非常繁杂了。 黄在元认为,根据他的观察,当地政府虽然在外资企业撤离上不刻意设置障碍,但起码是不积极的。 黄在元说,一家企业如果按照正常程序清算撤离,一般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对韩国商人来说,时间成本很高。并且,在企业撤离前,当地政府也会要求返还当初进入时接受过的各种优惠。 黄在元说,“以前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大考虑企业的行业、水平、性质、特点等,结果造成了环境污染等问题。而现在中国政府不能再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了。” “从今年开始,劳动力成本提高,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也统一了。以前许多地方对外资企业使用土地是免税的,从今年开始,免税优惠政策开始取消。”黄在元说,“这尤其对劳动密集、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冲击最大。” “劳动力成本对大型企业来说,占到总成本的3%左右,而中小企业要占到20%~30%。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小企业很难承受。另外,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加工企业也受到很大影响。” 福山区对外经贸局相关人士也认为,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对以廉价劳动力获得微利的服装贴牌加工生产企业来说,受到重大影响。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等一系列政策因素,正使得外资企业享受到的优惠政策逐步减少。 韩国进出口银行去年曾对随机挑选的598家在华韩企进行调查,发现51.8%的企业净利润出现亏损,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亏损比率超过了70%,连业绩比较好的汽车行业亏损比率也达到40.3%。 黄在元认为,随着中国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及产业结构调整,韩资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预计将更加困难。许多中小韩资企业存在污染、能耗等方面的问题。 而韩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半夜逃跑”,另外的原因是他们“来去无牵挂”。招商银行青岛某支行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现在韩资企业大多采用的是独资方式,中小企业很少有花钱征地或者购买机器设备的。往往是租用厂房、设备开工生产。一旦经营不下去,拔腿就走。中方少有对其约束措施。所以他们支行就很少与这些韩资中小企业展开合作。 青岛当地熟悉韩资企业的人士则这样告诉本报记者,一些韩资小企业,在韩国国内并没有什么根基,就是一些普通人,资金、技术等很缺乏。他们到中国来投资,个别人也是抱着捞一把就走的想法。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