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加强就业服务指导 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8日 10:19 新浪财经

  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可以通过就业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指导、信息化手段和市场机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一、高校层面的就业指导

  1.校企深层次协同:采取“定单式”的培养模式

  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协同,特别是用工量大的企业,可以与高校建立“定单式”的培育模式,根据企业的需要提前确定专业和名额,在大学期间也可以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提前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2.专业机构系统跟进

  第一,建立健全专门的机构。第二,就业指导要贯穿于教育的过程。第三,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掌握人才需求的信息。第四,提供更多直接接触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现状和需求的机会。

  3.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其就业选择的关键。高校要把对毕业生的就业宣传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联系起来。

  4.借助信息化工具提供准确的信息

  “十一五”期间,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全国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信息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功能,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适时有效沟通供需双方,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提高快捷的服务信息化水平,

  二、社会层面的就业指导

  1.全国区域协同,流向合理,流动有序

  “十一五”期间要“无障碍就业”,打破跨地区、跨行业就业限制,人事、劳动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消除市场分割,疏通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不同性质单位就业的渠道。这是政府的一项责任。

  2.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优化区域就业结构。

  “十一五”时期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是“十五”期间的2倍以上。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地体现为区域不均衡,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存在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政府可以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增强中西部地区和基层的吸引力。

  3.加强就业见习制度,建设见习基地

  鼓励扶持大型企业吸纳应届毕业生,建立就业见习制度和就业见习基地,见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见习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见习生提供基本生活补助,可享受保险。

  4.基层是吸纳人才最多的地方,也是毕业生施展才干的大舞台。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政府要解决三大难点:一是基层的体制内单位编制少、经费紧;二是体制外单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用工不规范;三是基层的生存发展条件有待改善,生活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发展空间小等需要逐步解决。

  5.调整就业预期,适应就业方式变化。

  对大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通过舆论的正面引导,促进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6.建立失业登记制度

  我国将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社会就业总体规划,对毕业半年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组织进行失业登记,提供积极的就业服务和组织参加公益性劳动,研究制定青年见习和创业计划,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7.发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

  纳入社会就业大系统,尤其为登记失业的毕业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要努力促进就业政策的普惠化,力争使高校毕业生享受到更多的就业优惠政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

  8.政府建立“帮扶工程”

  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中有15%左右的就业困难对象,政府需要尽快建立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制度,在求职过程中给予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对离校后失业登记的毕业生,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创业培训、就业见习、就业推荐等服务;对离校后生活困难的毕业生民政部门应实行系列救助等。

  “十一五”时期将面临2500万以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高峰,我的提案就是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和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建议在高校和社会两个层面对于毕业生的培养模式、观念转变、发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以及建立政府“帮扶工程”等方面提出具体方案。

  1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