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外资药企步步紧逼 民族医药亟待整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 16:07 北京联合信息网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外资药企在我国通过兼并新建等方式不断壮大,目前国内医药市场中60%的产品是外资企业提供的,而医药行业60%利润也归他们所有,并且国际医药巨头抢滩中国的势头愈演愈烈,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在华扩张迅速,对民族医药产业冲击严重,外资市场控制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外资技术控制率不断提升。民族医药行业亟待整合。

  银联信分析:

  一、我国医药行业外资进入情况

  改革开放后,跨国企业在华医药领域的投资不断扩大,辉瑞、默克、罗氏、葛兰素、诺华、拜耳等全球前二十大制药企业均已在华投资设厂。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有合资和外资制药企业约1500家,占我国制药企业总数的30%左右。

  近年来,我国生产的800多种西药中,超过97%为仿制药,几乎全部先进制药技术都来自于国外。新药市场基本为外资公司控制,整个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非常高,在销售额方面,外资企业在整个医药产业总销售额中占据了27%左右的份额,在大城市中,外资药和进口药已占去年销售额的60%到65%,医疗器械市场约80%的份额为外方占有。有些品种为外资垄断,如礼来占据我国胰岛素市场份额的99%。

  二、国内医药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医药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7年11月末,我国医药行业共有企业5635家,同比增长了6.68%,虽然增长率较去年有所下降,但是企业增长数量仍然很大。其中,行业内小型企业占到了行业的85.44%,大中型企业一共才占到不到15%。销售收入和利润占比上看,行业的集中度相对欧美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美国一家公司的销售收入几乎相当于我国全国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总和。

  此外,行业还缺乏领军企业,虽然在个别产品上,我国医药企业在全球占有很高比重,但是这些产品通常情况下附加值比较低,由此造成了我国企业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能力

  三、信贷风险提示

  1、单纯并购不会产生规模效益

  就目前中国医药企业的并购而言,大多是通过资本重组,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市场份额增加等短期目标,很少从提高药品研发能力的角度考虑。而当企业的生产组合受到生产技术限制时,企业的规模效益就不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仍旧不断扩大规模,很可能造成规模过大,内部机制难以协调,企业经济效益会出现迅速递减。

  2、研发决定企业生存

  目前我国药企的研发力量普遍赶不上美、德等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美国一家药企一年的研发费用几乎等同于我国药品行业一年的全部销售额。原因除了对药品研发的不重视,投入不足,还在于缺乏健全的研发机制。而研发力量和水平恰恰是我国药企与外资药企竞争的薄弱环节,这也关系到民族医药能否维系得关键。因此,银行支持民族医药企业应特别关注企业的研发能力。

  3、面临宏观调控重压,政策风险较为突出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于医药行业的调控力度。在刚刚结束的为期一年半的药品专项整治中,27张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已经被依法吊销,157张药品GMP证书也被依法收回。此外,药监部门还吊销了1210件企业经营许可证,取缔无证经营5719家。不少企业因此而退市,这种现象在今后的调控中还将继续。因此,银行信贷应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谨防企业退市风险。

  [本文由北京联合信息网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