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海外并购:危险的跃进(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 17:06 《中国投资》

  相关链接

  借重香港经验

  尔虞我诈的西方商界里,没有人蔑视贪婪,更没有人会怜悯对手的无知。

  在海外并购的谈判桌上,一边是满腿还沾满泥巴的中国企业家,另一边则是跨国公司的强大律师团、评估师团以及专业谈判高手。形势很明显,中国企业可能要吃大亏。

  专家认为,不能把海外并购仅仅看作是企业的事情,整个社会都应该对企业海外并购给予更多的公共支持,媒体也应创造一个更好的舆论环境。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严重缺乏人才、经验和专业知识,我们的机构管理水平也严重滞后。

  在这种情况下,用好香港的经验显得异常重要。首先,香港的信息和资讯非常发达。海外并购的前提,就是要掌握最充分的、公开可获取的信息和资讯。

  其次,香港拥有大量既懂英语又懂汉语的优秀人才。

  第三,跨国并购一定会涉及到具有国际资信的评估师、财务师、律师、仲裁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这些方面,香港拥有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本。

  第四,用好香港的中资机构。像招商局、华润、中银香港,几十年来一直在香港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摸爬滚打,在专业化、国际化的经验积累上也付出了很高的学费。香港中资机构的资源,不失为海外并购的一个桥梁和窗口。

  能矿并购

  2007年11月8日,总部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全球第二大铁矿石企业必和必拓宣布,已向其竞争对手——总部位于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铁矿石企业力拓发出收购意向。消息一出,中国钢铁企业迅速做出反应,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下,一度考虑由宝钢出面收购力拓。

  在此之前,中国矿业企业已将并购的触角伸向了海外。中国铝业公司于去年6月以7.575亿美元收购了秘鲁铜业公司。8月22日,中国沙钢集团购入英国Stemcor公司旗下一座澳大利亚铁矿90%股份,沙钢将为该矿增产项目融资,使其开采年限从2009年延伸至2023年。

  能源矿山领域的一系列海外并购表明,揭示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特征。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要买房买车,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都带动了对能源和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

  接下来,中国企业对能源矿山的并购,仍将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于培伟副主任指出,中国开发利用境外资源的最主要问题,是企业参股合资和自主勘采所占比重太小,手中没有真正控制资源股权,抵御资源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薄弱。

  按照国际通行惯例,铁矿砂、贵金属、LNG等主要能矿产品的长期合同执行价格都要根据全球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定期进行议价(铁矿砂一年一次,LNG3-5年一次)。因此,通过长期合同获取资源仍无法避免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由于国际资源价格普涨,近几年中国进口资源成本上升了上千亿美元。

  上世纪90年代,通过投资参股开采获得的铁矿砂占中国铁矿砂进口总量的1/3左右。随着国内消费需求的急剧增长,目前这一比例已下降至20%,相当多的资源必须从国外直接购买。

  相比之下,日本、韩国通过或自主或合资开采获取的资源量占其海外资源利用总量的比例都在60%左右。从维护中国能矿资源安全的角度出发,中国赴海外投资参股勘采资源的比重至少应为50%。

  如果中国企业继续仅作为单纯买家介入市场,在生产市场上地位虚弱,又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手段,就无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并进一步助长国际能矿资源供应方和国内中间商的投机行为。

  于培伟认为,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有针对性地鼓励企业赴海外自主勘探开发,并通过参股合资和控股等形式,获得更多的资源控制权。在投资方式上,可通过长期服务合同或在合资企业中占少数股份的方式进行投资,不一定独资或控股。通过长期服务合同的合作方式或参股方式投资就可以保证获得一定比例的产品。而且非控股投资更容易为东道国接受,也可减少政治风险。

  如此一来,中国企业掌握更多上游资源量,兼具买方和卖方的双重角色,提高在价格谈判中的议价能力。即使企业暂无力改变现行于中方不利的议价模式,也可通过上游投资的开发收益分成获得一定补偿,转移部分价格风险。

  金融并购:亦喜亦忧

  把3年连起来看,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3年前还依靠政府注资推动改革,借以提高抵抗风险能力的中国商业银行,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欧美银行业的救火队长。对此,你如何表情?

  2007岁尾,中国投资公司向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投资50亿美元使2007年成为中国并购交易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中国公司和政府在海外的收购额首次超过了海外买家在中国的收购额。

  这也正是2007年中国金融企业大举海外并购的一个剪影。7月23日,国家开发银行以29.81亿美元收购英国巴克莱银行2.64%的股份。10月8日,中国民生银行出资0.97亿美元,收购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4.9%的股份。10月25日,中国工商银行出资54.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份。10月,华尔街投行贝尔斯登与中信证券决定相互投资10亿美元。

  去年12月15日,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第一届国际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年会”上表示,现在确实是中国银行业到海外并购、加紧国际化布局的好时机。现在到海外去并购,相当于“半价买银行”。

  2007年6月恰逢美国的房贷次级债危机爆发。在次级债危机的打击之下,欧美银行业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危机。危机的深重程度?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投资大鳄索罗斯日前撰文认为,全球正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胡祖六指出,在目前次按风暴和信贷紧缩未止的情况下,中国作为资本输出大国站出来雪中送炭,“更是一个令人欢迎之举”。两年前,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收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曾因美国国会的强烈反对而告吹。

  问题就在于,中国金融企业有多少资格、能力和功力来演好西方银行界“救世主”的角色?在可能很快到来的美国经济衰退中,这些投资又将蒙受多少损失?从历史上看,外国投资者经常充当让本地投资者在市场顶部出逃的冤大头。

  账面上的亏损已经浮现。2007年6月,中投斥资30亿美元在黑石集团的首次公开募股中认购了9.3%的股份。半年过后,亏损超过20%。国家开发银行向巴克莱银行的投资,也已形成巨额亏损。中国买家在承受着一轮痛苦的煎熬。

  亡羊补牢。最近,中国政府已叫停了一家政策性银行投资美国花旗银行的计划。

  玫瑰石投资公司顾问谢国忠认为,在美国,历史上成功抄底比较有名的一个是巴菲特,一个是耶鲁大学基金,如果这两方出手的话,也许基本上标志这轮危机结束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蒙受巨额损失之后,中国金融公司的海外并购仍具有一些积极意义。30年改革开放,中国成为举足轻重的全球贸易大国,“中国制造”走遍天下,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也超过了1000亿美元。中国贸易和生产的全球化速度明显加快,但为其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却是长期滞后的。

  不管是国家开发银行并购英国巴克莱,还是中国工商银行并购南非标准银行,也不管成功与否,中国银行业的全球运作毕竟迈出了非常坚实的一步。

  *2007年12月 中国投资公司以50亿美元收购摩根士丹利不超过9.9%股份

  *2007年11月 平安保险以27亿美元收购富通集团4.18%的股权

  *2007年10月 中国工商银行以5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

  *2007年10月 民生银行声称它将分两阶段以2亿多美元的价格购买美国联合银行9.9%的股权,这是中国大陆商业银行首次投资美国银行

  *2007年10月 中信证券以换股形式向贝尔斯登投资大约10亿美元,获得约6%的股权,贝尔斯登则将获得中信证券2%的股权

  *2007年8月 中国工商银行以5.83亿美元收购澳门诚兴银行80%的股权

  *2007年7月 国家开发银行以22亿欧元购买巴克莱3.1%的股权

  *2007年5月 中国投资公司以30亿美元购买黑石集团略低于10%的股权

  *2006年12月 中国工商银行以0.115亿美元收购印尼哈林银行90%的股权

  *2006年10月 中国银行以9.65亿美元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

  *2006年8月 中国建设银行以12亿美元收购美国银行香港和澳门的业务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