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首发价余震未消铁矿石谈判仍在进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 10:02 南方日报

  铁矿石首发价上涨65%的信息甫一披露,媒体和业界一片哗然,甚至有人用“暗算”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日方在今年铁矿石谈判中的表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年的情况基本上是2005年的翻版。2004年中国加入铁矿石谈判,在2005年谈判中,正是日本钢厂率先与铁矿石生产商达成了71.5%的涨价协议,中国企业最终只能被动接受这个事实。而在宝钢率先确立首发价格的2006年和2007年,涨幅仅为19%和9.5%。定价权的争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首发价格的起伏。而这次中国钢企“大意失荆州”,果真只是被日本“算计”所致吗?联合金属网分析师张平认为:“并不尽然,结果早就有迹可循”。

  定价权丧失之痛

  分析人士认为,日本的铁矿石100%依赖进口,因此很早就布局海外,参股世界各地的矿山企业,中铝收购力拓12%的股权对日本也是一大刺激,种种因素导致日本“先下手为强”。还有人认为,日本钢厂定价,既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今年谈判的难点基本集中在中方,由日本钢厂联合韩国浦项定价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某资深专家认为,问题的根子还是要在我们自己身上找,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日方。“如果没有中国铁矿石依存度达到50%这个问题,矿山巨头是怎么也奈何不了我们的。”该专家表示。不得不承认,尽管近年政府一直大力倡导“节能减排”,而地方政府追逐GDP的冲动导致大量上马高炉,越调控,中国的钢铁产能越大,产业集中度也越来越差。“钢铁大国而非钢铁强国,同时我们与邻国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就是我们丧失定价权的根本原因。”该专家痛陈。

  谈判仍在进行

  继与日韩钢企确定2008年铁矿石首发价格之后,全球产量最大的矿产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前天在其官方网站宣布,与德国最大钢铁公司蒂森克虏伯也达成了2008年度矿价协议,蒂森克虏伯公司将接受首发价格。尽管国内钢铁巨头仍未就这一事件发表评论,坊间认为翻盘可能性极小。

  有消息人士透露,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仍然在海南三亚同澳洲铁矿石供应商进行谈判。按谈判程序,当铁矿石的价格谈判确定后,钢铁企业与铁矿石供应商之间还要进行一对一的具体供应合同的细节谈判,谈判时间大概要维持两周左右。

  所以,目前双方角力的对象已经从铁矿石价格转移到澳矿海运费。18日另一大矿业巨头力拓股份有限公司发表声明,将对出售给亚洲钢铁制造商的铁矿石征收超额运费。这表明力拓希望其客户支付的价格高出竞争对手淡水河谷公司与3家亚洲钢铁制造商谈判所达成协议中规定的价格。

  由于2007年铁矿石海运费用涨幅巨大,澳大利亚矿石企业一直谋求以到岸价作为基准来签订合同,而中方则要求坚持以离岸价格为基准签订长期合同,防止对方以到岸价格签约搞现货分销中心。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中国国内铁矿石现货价格连年维持与长期矿之间的巨幅“价差”,矿石需求表现出“刚性的特征”,所以澳矿的“补偿要求”是不会轻易打消的。“到岸竞争力”谈判估计还会继续下去。但另外一些人士认为,日韩钢厂首发定价后,表明全球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的现有机制已基本“保住”了。澳大利亚矿商可能不会在今年的谈判中争一时短长,而是在产业整合等战略性运作中“徐图之”。

  钢铁业应理性应对

  日前从新加坡传来消息,俄罗斯钢铁领军企业耶弗拉兹集团将以每股3.9459元的价格,向德龙控股的大股东收购约51%的股权。而德龙控股则是国内知名的民营钢铁企业德龙钢铁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通过这次操作,耶弗拉兹的老板俄罗斯首富阿布拉莫夫将会首次染指亚洲钢铁市场。

  “阿布拉莫夫进军中国钢铁市场,看中的还是巨大的利益,因为目前钢铁行业由于需求旺盛,竞争并不充分;但是如果许多中小企业不能渡过难关,那德龙故事还只是一个开始。”中信证券钢铁分析师周希增说。

  如何应对疯涨的价格?宝钢集团相关负责人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面对铁矿石价格上涨以及中方在谈判中的话语权等问题,应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

  而作为现实的选择,参股国外的矿石似乎是最便捷的方式,如果拥有自己的矿山,无疑能够增加自己谈判的筹码,而这也是日本钢铁公司多年以前的做法,国内的钢铁企业现在也开始蠢蠢欲动。近日澳大利亚矿山企业金达必金属公司宣布,已同合作伙伴鞍钢母公司鞍钢集团达成协议,双方共同投资5.34亿澳元开发卡拉拉铁矿项目。首钢也有类似举动,在去年年底铁矿石谈判开始之际,公司领导曾出海找矿。

  国内钢铁企业参股海外矿山好比“开源”,而迈步的另一条腿应该是扎实练好内功,这也是钢铁专家贾良群所谓的“战略性问题”,包括建立钢铁业上游大宗资源的稳定供应战略,尽快打破全球矿业过于集中的垄断趋向。同时利用目前钢铁业的高成本状态,化害为利,不断推动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和重组整合,优化包括铁矿石在内的资源需求结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谈判实力。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钢铁行业的积弊在这次谈判中暴露无疑,钢铁行业需要深刻的反思,理性应对“外侮内忧”。

  本报驻京记者胡剑龙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