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奶农张三的24小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7日 14:39  经济观察报

  刘长杰

  如果你有牧区生活的经历,那么就算是蒙着眼睛走进张三的家,你也能猜出张三的职业是养牛的。

  从院外的土街到院内的牛舍,从一窗之隔的养牛塑料棚到一家人的起居室,张三家的里里外外,只有牛粪这一种味道。“就算是洗衣粉的香味儿,也会被满院的牛粪味儿挤走的。”张三的妻子一边缝着新拆洗的褥子一边说,“我们其实闻不到,因为人也是牛粪味儿”。

  早晨

  2008年1月30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

  早上5点30,张三夫妇准时走出屋门,进入牛舍,开始用昨夜已经备好的草料投喂奶牛。黎明时分,雪后的天气呵气成冰,戴了一顶棉帽的张三没有带口罩,围着头巾的妻子默默地和他一起忙碌。添草添料,赶牛吆喝,在程式化的分工协作中,张三夫妇没有更多的言语交流,除了偶尔的咳嗽,围绕二人脸部的是不断呼出的哈气。

  张三,本名张永恒,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兵州亥村人,共有大小奶牛17头,是当地奶牛数量最多的散养户。从1996年开始饲养第一头奶牛,直到2002年,保守、拮据的张三才发展到了5头牛的规模。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张三夫妇变成了养牛专业户。

  7点整,奶牛开始下槽,一直在牛舍里忙乎的夫妻俩此时停下手中的活计,男人赶着9头产奶的牛到伊利奶站挤奶,女人则进屋赶做早饭。

  “2002年到2005年,我们的效益还不错。”张三认为,这得益于他的奶牛都是自家繁殖的。

  从2000到2004的5年间,该市奶牛数从5.6万头猛增到50.8万头,奶牛的单价也随着需求量的急剧放大而从数千元涨至万元以上。在奶牛投资热度下,一大批来自国外的劣质奶牛被以高价引进,这其中,通过染色,使不纯种的黑白花变成了纯种的,当地人称其为“油”;通过安装假牙,使本该被淘汰的老牛变成了适龄奶牛,当地人称其为“镶牙”。

  张三没有跟风贷款买进国外奶牛,而是依靠自家的母牛,进行小步快跑式的繁殖,到2005年,他的奶牛数量达到了16头。没有贷款利息的压力,自我繁殖的奶牛质量又可控,张三在经营思想上的保守,却成就了他日后在当地奶户中的大户地位。

  上午

  9点30,张三赶着挤完奶的牛从奶站回来,在女人的协助下,饮水后的奶牛被安置到了活动场歇息、反刍,一家人也开始趁机吃早饭。

  “那四年养牛赚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饲料价格平稳。”张三说,虽然当时奶价是1.76元/公斤,但主饲料玉米的价格也只有0.70-1.0元/公斤,平均下来,还有0.60-0.80元/公斤的利润。

  连续几年保持总产奶量、乳品加工量、人均占有鲜奶量三个全国第一,让呼市在2005年8月顺利地拿下“中国乳都”的光荣称号。与此同时,伊利集团“公司+牧场小区+奶户”的发展模式开始在兵州亥村启动,很多外地投资者开始进入牧场小区投资奶牛养殖业。张三家因为奶牛存栏数量不足,而没能进入小区养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网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