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嘉士伯联手喜力出资78亿英镑收购英国苏纽公司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0日 01:59 新京报
 
嘉士伯联手喜力出资78亿英镑收购英国苏纽公司

新京报制图/丁华勇

嘉士伯联手喜力出资78亿英镑收购英国苏纽公司

新京报制图/丁华勇

  昨日,嘉士伯方面证实,嘉士伯和喜力将联手出资78亿英镑,收购身居世界前十大啤酒企业的英国苏纽公司。78亿英镑的价格,创造了啤酒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起并购事件。这起国际并购事件,将硝烟传到了中国战场,因为面临被收购的苏纽公司,正是重庆啤酒的第二大股东。

  收购协议有望在二季度生效

  昨日,重庆啤酒发布公告称,收到第二大股东英国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苏纽公司)来函,由嘉士伯和喜力共同组成的日出收购有限公司董事会与苏纽董事会共同宣布,双方已就收购要约达成一致。

  收购要约对苏纽全部已发行现有股本的定价约为76亿英镑,对全部已发行和待发行股本的定价约为78亿英镑,将不派发最终股息。根据收购要约,协议项下的苏纽股东所持每股股票可获得8英镑的现金。收购要约将以法院批准的协议安排方式实施。

  78亿英镑,折合人民币超过1100亿元。如此大的资本动作,在啤酒行业绝对是空前的事件。收购完成之后,嘉士伯将在俄罗斯等国家的啤酒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喜力也将在英国市场排名第一。

  这起收购再一次证明了在资本面前,一切皆有可能。因为就在两个月前,当收购的消息传出后,苏纽公司总部立即向伦敦股票交易所作出正式回复。回复中称,公司确认嘉士伯和喜力并没有与苏纽接触。这个被喜力和嘉士伯提议的联合竞价,是单方面提出的、不受苏纽公司欢迎的。而且在当时,嘉士伯和喜力不能确保提出一份收购报价。

  “我们已经接到了公司的内部文函。”昨日,嘉士伯方面向记者证实,但至于具体的在中国市场的操作计划,目前还未得知。

  目前剩下的事,就是收购要约需经苏纽股东及喜力股东的批准。此外,收购还需获得欧洲委员会和其他反垄断机构的批准。如果各项规定的条件均获满足,协议安排有望在2008年第二季度生效。

  相比上千亿的收购,发生在中国市场的并购显得“小儿科”,此前出现在中国啤酒行业的天价收购出自英博之手,这家全球最大的啤酒企业,以58.86亿元收购福建的雪津啤酒。这在当时曾引起市场极大轰动,因为58.86亿元是雪津净资产的10倍之多。

  重庆啤酒二股东将易主

  这次空前的并购事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因为苏纽公司正是重庆啤酒的第二大股东。而重庆啤酒是中国啤酒行业二线队伍的领军者之一,年产能超过200万吨,在西南市场有一定的品牌优势。

  根据“瓜分协议”,苏纽在俄罗斯BBH公司中的股权以及在法国、希腊、中国、越南的业务将转给嘉士伯,喜力则将继续持有其他地区的业务,拿下西欧工厂的权益。

  这样一来,嘉士伯自然会接手苏纽成为重庆啤酒的第二大股东,持有重庆啤酒17.46%的股权,即6500万股。“目前还说不上最后会转让给谁。”昨日,重庆啤酒董秘邓炜表示,毕竟还要经过喜力股东的批准。而且,此事尚需几个月的交割等善后工作,重啤也不会因为嘉士伯的到来改变即定的市场规划。

  如果嘉士伯顺利成为重啤二股东的话,不可避免的一个情形就是同业竞争。邓炜对此解释为,其实双方并不冲突,因为重啤的主要市场是重庆、四川、湖南、江苏等地,而嘉士伯则侧重新疆、甘肃、云南等地,一段时间内二者的销售半径重复不多。

  天相投资公司的分析师施剑刚认为,仅就资本市场而言,外资在啤酒上市公司中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即便嘉士伯入主,对于重啤的股价不会有什么影响。

  行业整合进入第三阶段

  丹麦嘉士伯、荷兰喜力、英国苏纽,均是世界前十的啤酒巨头。嘉士伯和喜力分列3、4位,而苏纽公司的排名也在6—8位之间。这次空前的并购事件,将整合的话题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国际啤酒业的整合趋势,也正是国内企业的发展趋势。”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理事长肖德润表示,啤酒行业经历了国内集团的并购阶段,然后是外资进入后的并购阶段,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跨国巨头之间的兼并。

  在中国市场,国际巨头的身影越来越壮大。全球最大的啤酒集团英博,已在中国拥有了33家啤酒酿造厂,分布8个省,总销量400万吨,逐渐加入一线阵营。另一家巨头百威,已斥资12亿美元用于开拓中国市场,其不惜重金收购哈啤并密切保持与青岛啤酒的合作关系都表明,中国市场已成为百威的战略核心之一。

  嘉士伯通过在中国30年的发展,已经拥有昆明华狮啤酒公司、大理啤酒公司及旗下的4家公司,合资拥有拉萨啤酒厂、兰州黄河、新疆乌苏啤酒厂、宁夏啤酒厂等。目前,嘉士伯与其合作伙伴在西部地区的总市场占有率已经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啤酒厂总量超过20家。

  “最近几年,国际巨头不会给国内啤酒企业造成大的影响。”肖德润认为,尽管几大巨头来势汹汹,但实际上给国内企业的压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外资的进入,短时期内带来的只是技术、营销网络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的经验。

  而且,根据以往外资进入中国的经验,首先还是要依托中国的品牌,也就是说,对于产品的生产、销售都在国内进行,肥水没流外人田。肖德润表示,此次大型的并购,应该是一个行业按照垄断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报记者 田丛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