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硫外包或成环保新拐点 电力行业市场化治污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7日 16:35 中国经营报
“脱硫外包”或成环保新拐点 市场化治污 电力行业“吃螃蟹” 杨磊 一项刚刚启动的电厂“脱硫外包”业务也许将成为2008年中国环保治理大事记上重要的一笔。 2008年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率先在电力行业推出了脱硫业务特许经营模式,首批试点项目11个,涉及6大发电集团,参与试点的项目总装机1500万千瓦。 对于将火电厂的脱硫业务外包对治污所起到的作用,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大气处处长汪键心里有一本账: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约占全国的50%以上。电力行业的脱硫设施能否稳定有效运行,直接关系到全国二氧化硫减排任务的完成。 据了解,这一试点的观察期是三年。市场人士认为,试点能否运行成功,不仅将为电力行业下一步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奠定基础,也将直接影响“市场化治污”理念在中国的实行。 “五个一公司”劳民伤财 电力行业脱硫外包,不仅在中国是首次,在世界上也是一项创举。而由政府主导在单个行业大力推进特许经营模式,在中国环境治理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看,电力行业也是市场化治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一政策的出台,与脱硫行业近年来的无序竞争、电厂脱硫管理混乱不无关系。 从2000年起,国家对火电厂上马脱硫设施逐步提出硬性要求,一批脱硫公司应运而生。然而当时市场上流行EPC模式让这一硬性要求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 EPC模式即项目总承包模式,俗称“交钥匙工程”。脱硫公司将电厂的脱硫设施安装到位后即退出,并不参与后期运营。在这一模式下,电厂追求的是投资最小化,脱硫公司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上马的脱硫工程质量可想而知。 根据中电联的一项专项调查,全国火电厂脱硫设施的实际投运率只有60%,而国家要求是95%。大批仓促上马的脱硫工程运行不久即出现故障,而对于电厂来说,脱硫又属于化工行业,并不是电厂技术人员的强项。因此,大量脱硫设施在电厂成了摆设。再加上去年以来的“电煤告急”,不少电厂也有意识的偷偷关停脱硫设施以节省成本。 业内人士透露,国家环保总局一位官员曾在某次内部会议上怒斥这一现象。他将大量不规范的脱硫公司比喻为“五个一公司”,即一个老外、一个场地、一个电话、一个项目、一个公章。由于火电厂的一个脱硫项目动辄就一两个亿,因此,很多“五个一公司”往往拿到一个项目就能吃几年。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