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乳业呼唤产业升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3日 10:51  《市场报》

  京文

  在经历了去年底两次牛奶集体大涨价后,本月中旬,一场声势更为浩大、来势更加迅猛的涨价潮席卷了全国。据了解,在前两次涨价中一直较为隐忍的蒙牛、伊利和光明,也不得不开始考虑进一步调整产品价格。乳业领袖集团的下一步举动,在当前的情况下显得愈发重要,它不仅牵动着整个乳业的神经,也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涨价风暴波及领袖品牌

  2007年以来,国内食品市场可谓“涨声一片”,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2007年10月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7.6%,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乳品在10年的时间里几乎一直维持“奶比水贱”的怪现状。可国内乳业却同样承受着饲料、玉米、白糖、包装材料、汽油等原辅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这些都导致奶农养殖成本直线上升。

  与国内原料价格上涨相呼应,国际乳品市场一年以来也是“涨声不断”,中国乳制品行业的成本也由此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在传递效应之下,乳品终端价格开始推高。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段时间,蒙牛等中国乳业的“第一集团军”此前一直坚持对现有价格体系的维系,只做局部产品的价格微调。然而,2007年后两个月持续高涨的生产成本却让这些依靠规模优势对抗成本上涨的“巨无霸”也无法承受,进入12月,他们齐齐进行了价格调整。但由于涉及的产品种类不是太多,提价的幅度也相对较小,相比于原料奶的收购价格超过20%的同期上涨幅度,提价转移的成本微乎其微。

  多家乳品企业的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当前,中国乳业正在进入一个“零利润”的冰河期。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点,中国乳制品企业2004年即有1/3以上亏损, 2007年11月和12月,牛奶价格虽然有所回归,但如果进行单月核算,中国乳业却步入了全行业亏损状态。

  业内专家认为,行业整体的价格体系畸形,是自去年年底价格问题变得异常敏感后,不少大型乳品企业都“扛”着不敢涨价、而实际上涨价压力一直没有得到释放的真正原因。

  产业升级才是“治本”良方

  事实上,就在这波涨价潮高涨期间,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的实施办法》,《办法》对乳业及其4家重点企业的产品价格实施干预,这也表明了政府的态度:牛奶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必须得到保证。

  成本不断上升,价格还不能再涨,巨大的难题,摆在已经高速成长了十年的每一个中国乳业企业面前。

  笔者从蒙牛方面获悉,从1997年至今的10年间牛奶价格“不升反降”的现状已经逼迫蒙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奶源、产品、渠道等各个方面科技创新中去。在笔者的采访中,多家乳业龙头企业几乎都持有一致的观点:“涨价仅仅是维系企业正常运转的一个非常手段,但在中国现有国情下,中国的牛奶不可能像去年欧美等国那样大幅度提高价格,尤其是龙头企业。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科技创新、转嫁成本、自我消化。”

  据了解,为了自身发展、同时也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成本压力,排名靠前的几家乳业巨头都加大了内部科技创新和产业调整的力度。蒙牛今年的科技资金投入比率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一个投资12亿、融合了16个国家先进技术的高科技研究院已经在内蒙建成,今年还将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另外,蒙牛今后将在产品上实施差异化战略,开辟更加广阔的蓝海,以避免当前日趋激烈的恶性竞争,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乳业发展呼唤良性循环

  不过,业内专家却认为,仅仅靠企业的自我消化,并不能完全转移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中国乳业“透支”太多,而龙头企业为行业承担得也太多。因此,“解套”的第一步还是得从市场开始,只有给牛奶一个合理的价格,整个乳业生态圈才能休养生息,继续循环,才有可能期待它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就在此次涨价潮期间,三家中国乳业第一阵营的企业蒙牛、伊利和光明的股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A股上市的光明乳业(600597)从1月11日的14.32元下跌到1月21日的12.53元;伊利股份(600887)从1月11日的32.85元下跌到1月21日的29.21元。而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也出现了股价的下跌,1月21日,中银国际将蒙牛(2319.HK)目标价由此前的35.03港元降至34.02港元。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