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8,新能源汽车元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3日 15:31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翟亚男

  毕马威调查报告指出:

  汽车业将展开

  替代能源开发竞赛

  美国审计税务咨询公司——毕马威国际LLP所做的一项全球年度汽车行业调查显示:汽车行业巨头们已经认识到发掘替代能源已经成为行业的当务之急,生产重心已转移至生产低成本的轿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以满足客户需求。

  毕马威的此项调查采访了113位来自世界各地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的高管人员,他们认为质量(86%)和耗油量(83%)将是客户未来5年内采购时考虑的两个主要因素。

  受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近日一度跃上每桶100美元大关。虽然“油价破百”只是暂时摸高,但是其在国际社会引起的“心理震撼效应”是巨大的,再次印证了“高油价时代”的来临。

  目前,世界汽车保有量约8亿辆,预计到202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2亿辆,主要增量来自发展中国家。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全球57%的石油消费在交通领域(其中美国达到67%)。预计到2020年交通用油占全球石油总消耗的62%以上。

  全国交通运输协会副秘书长索沪生近日介绍,不包括私人汽车出行的能耗,到2020年,我国交通运输消耗能源将是现在的两倍以上。据有关测算,到2020年,我国私人汽车的数量将超过1亿辆,这方面的交通能耗更将飞速增长。与这种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各类汽车平均每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07年1月至11月,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46.25%。

  为此,全球已达成共识:交通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国内新能源进程加速

  2007年12月,国内自主首部量产混合动力车长安杰勋HEV下线,与此同时,东风本田举办混合动力版思域燃油经济性测试发布会。也就在当月,发改委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表明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正式进入国家鼓励产业目录……在政府支持、舆论引导、厂家响应多方面因素作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走出了纸上谈兵的论证探索阶段,步入实质发展期。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已呈全面开花之势。除了长安汽车外,本土其他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项目也都取得一定进展。

  上汽集团以自主品牌荣威为载体,集中发展混合动力轿车和客车,一汽集团与政府合作,发展解放牌混合动力城市客车,东风集团走的是同时发展高中低档混合动力汽车的路线;奇瑞汽车胃口更大,不仅关注混合动力车,同时还在探索纯电动车和灵活燃料车。

  与本土企业相比,跨国公司下手更早,动作更快。早在前年一汽丰田就率先引进了普锐斯混合动力轿车,成为国内量产混和动力车的鼻祖,某种程度上还影响了国内新能源政策制定标准;通用汽车联合上海通用,大手笔投入在华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各种迹象表明,一场争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战已经拉开序幕。

  ●本土厂商谋求突围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凸显面前,随着国际油价节节高升逼近100美元,汽车厂商已经富有前瞻性地纷纷“试水”掀起了新能源热。全球各大汽车厂商已经纷纷公布了新能源汽车战略,致力于开发清洁节能汽车。宝马、通用、丰田、本田等汽车巨头都投入巨资研发氢燃料汽车。奥迪也在前不久正式披露,声称Q7的混合动力版将于2008年上市。而本土汽车制造商,从长安、上汽、一汽到奇瑞、吉利等,无一例外都将混合动力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点。据统计,今年国内至少将有10款以上新能源汽车面世。

  为了避免以往一拥而上、重复建设的局面再度出现,国家去年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抬高了新能源汽车的门槛。由于丰田早就在全球申请了200多项有关混合动力的专利,普锐斯已经成为全球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的技术范本,国内企业无论采取哪种技术路径,丰田标准都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

  可喜的是,部分本土厂商已经意识到抢占“标准”制高点的重要性。在非混合动力领域外,本土厂商正试图树立自己的标准。据悉,上汽正在参与燃料汽车和代用燃料汽车国家标准的制定,发改委也正在业内对二甲醚汽车国家标准征求意见。如果标准获批,这将是继混合动力车标准之后,新能源车领域新的国家标准。

  不管怎样,新能源技术将是中国车业赶上世界汽车领先脚步的一次机会。

  ●鼓励措施有望出台

  2007年,能源汽车的研发在中国遍地开花,为此,发改委专门为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设下13道门槛,但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优惠却迟迟不见踪影,这也成为新能源车在中国只展不销的主要原因。不过,新能源汽车最近明确被列入国家鼓励产业的名单,预计2008年,关于购买新能源车的税收优惠以及在停车、过桥、高速公路等环节上的便利都有望出台。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