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农行吉林分行启动三农金融服务试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 11:05 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信息网

  摘要:作为全国农行金融服务试点的8家分行之一,近日,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宣布正式启动实施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试点,并确定吉林、四平两家分行作为全省农行金融服务“三农”试点单位,两家单位将得到全面的农行金融资源倾斜。这是中国金融机构探索破解农村发展资金欠缺的又一重要举措。

  明确“三农”经济特点,找准支行目标客户定位。根据吉林、四平市的经济结构和客户结构及农行县域支行目前的网点结构和员工结构,支行业务功能定位主要是办理小额零售业务。试点县域支行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是,支行城区网点主要在县城优良个人生产经营户、居民消费和中小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城镇化建设项目中梳理客户有效金融需求。

  为满足企业减少现金使用和保护农民在途安全需要,对县域“三农”客户在存款、结算、中间业务类产品服务上,对农业龙头企业集中收购时推行银行本票产品服务;对优良农户推行贷记卡产品服务,满足其透支消费需要;对县域“三农”信贷目标客户,着重整合推出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农村小企业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三农”项目类贷款、农村个人质押贷款和农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为切实提高“三农”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该行还结合试点,对县域支行职能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和内部运作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健全了县域贷款业务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了县域支行服务“三农”的绩效考评与激励约束机制。

  试点期间,吉林省农行将单独编制"三农"业务经营计划,单独下达信贷规模和经济资本,实行总额管理,弹性调节,保证用于"三农"和县域经济的信贷资金每年增加20%以上。为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省农行授予吉林、四平分行县域"三农"信贷业务审批权500万元,授予试点县支行个人小企业简式快速抵押贷款业务审批权200万元,个体工商户和个人消费贷款50万元,农户贷款30万元。授予有风险管控能力的二级支行、分理处3万元(含)以下贷款审批权。

  此次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工作,是中国农业银行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强化金融服务理念、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必将为吉林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银联信分析

  1、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是农民,但是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滞后。

  近几年,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改革,其业务重心纷纷上移,有的国有银行甚至在改革中将若干个省份的县域分支机构当作“包袱”,甩给了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以至于许多地区的农村金融业务都形成了信用社“一股独大”的局面。银监会最近一次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中部、东部的县及县以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对偏少,并且过去5年里业务网点回撤幅度较大。与此同时,合作金融的性质在不少信用社已是名存实亡,它们在经营中普遍招揽大中型企业等所谓高端客户,而农户的小额贷款所占比例呈不断下降之势。特别是,随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省联社的建立,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情况下,近些年资金供需缺口不断扩大,据测算,2000年至2003年,每年都有超过5000亿元的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2004至2005年,这一数字又扩大到了8000亿元。

  如果仅从产业分割和地域分割的角度看,“三农”确实属于弱势产业、高风险区域和弱势群体,他们对中高层次商业金融的需求规模似乎都不大。但是如果放大视野,树立“大三农”和“新三农”的观念,就会认识到“三农”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如果从农业产业链、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农民群体的变化、农业促进体系的完善等各个层面努力挖掘有效的金融需求,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空间巨大的市场。首先,现代农业的价值链不断延长,新农业正在衍生出多元化的商业关联市场。

  其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阵地在农村。随着一些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城市经济圈辐射扩大,区域经济圈联动发展,城乡分治、农民和市民分割、农业和非农业分离的格局开始打破,城乡交融的格局开始形成。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体,将衍生出种类更多、层次更高的金融需求。

  第三,随着产业转移和城乡经济联动发展,八亿农民围绕致富奔小康目标,新型农民群体也日益扩大,金融需求日益增多。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我国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达15万亿元左右,这其中金融无疑要担当重任。因此,激活农村金融,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环。

  2、银监会政策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自2004年以来,国务院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纲要,“三农”问题以及购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提上政治历史的舞台。党中央国务院显示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烈愿望与极大的信心。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加大资金等社会资源的投入。其中,努力加大金融投入,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组织和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更快、更有效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是一项应当给予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强的工作。

  据“十一五”规划,农业银行改革将作为中国整个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部分进行。政策决策层把农业银行界定在“农村金融”体制框架内,农业银行改革与整个金融体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势必推动农村金融总体改革的顺利进行。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业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悠久的历史,在农村金融机构体制中占有极大的份额和优势。农行与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无论在资金规模,网点数目,管理方法,运作经验等各方面都具有优势。

  针对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银监会于2006年12月20日下发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和境内外各类资本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投资,增设网点,设立村镇银行、专营贷款业务子公司和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2006年12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在四川、内蒙古、甘肃、青海、吉林和湖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

  3、农业银行在开发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

  农业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建设发展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农村金融体系中重要程度是不容质疑的。农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之处就开始支持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从1979年恢复设立之后,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就起着主导作用,一直处于核心地位。

  农业银行在农村经营网点方面是全国各银行中在农村拥有网点和机构最多的银行。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几乎渗透到了全国的每一个县,这一优势是我国其他银行所无法比拟的。同时,经过多年努力,依托信息技术,农业银行所有网点基本实现了网络化,把巨大的网点优势进一步提升为网络优势。依靠网点、网络优势,农业银行能为所有城乡客户提供更加统一、快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总原则,农业银行组织了多次调查研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探索农行面向“三农”的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总体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农业银行县域机构筹集的资金,总体上都用于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并以农民生产生活、农村中小企业、现代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等方面金融服务需求为主要服务领域。三年内,使农村网点达到16000个以上,投放到县域的自助设备不少于6000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的服务覆盖面达到50%以上、对全国千强镇的支持面达到50%以上、直接对农户的信贷服务覆盖面达到30%以上并力争每户农户至少持有一张农业银行发行的可提供信贷、存款、汇兑、结算、理财等服务功能的银行卡。该方案还从组织模式、资源配置、财务核算和绩效管理、信贷配置政策、风险防范、产品创新和人才保障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配套措施。

  [本文由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信息网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