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大中并购案尘埃落定 家电连锁业棋局再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 17:22 《数字商业时代》

  采访·撰文=闻欣 摄影=刘志坚

  对于处在急速扩张阶段的国美、苏宁来说,北京、上海市场是必争之地。如果任何一方夺得大中在北京的市场份额,无疑将改变在北京乃至整个北方市场的战局。

  去年12月17日,随着国美一支近600人的盘点队伍进驻北京大中电器各门店,对后者所有存活商品、存量资产进行综合性的盘点,大中电器——这家曾一度与国美电器、永乐电器剑拔弩张的区域霸主摇身一变,最终成为国美的一员。

  对于这一天的到来,不但喜欢到大中电器购物的消费者没想到,曾一度传出与大中电器进行并购接洽消息的苏宁电器也没想到。唯一有心理准备的恐怕是大中电器自己的人。据国美集团常务副总裁王俊州透露,大中电器曾在内部调研,有高达超过70%的员工认为,如果大中电器与同行合并,那么首先选择的是国美电器。

  自大中电器首次表露出售意愿至今的近1年时间里,大中电器曾与包括百思买、国美、苏宁等数家同行进行接洽。这种广撒网的“招亲”策略给外界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其中其与苏宁电器的“恋爱”最为“浪漫”,以至于直至国美收购大中的消息公开,还有不少人以为最终的买家会是苏宁。大中跟国美的闪电并购,与其此前跟苏宁之间的长期僵持形成了鲜明对比。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直领先北京市场的大中电器选择了出售的道路?为什么选择在与苏宁并购谈判接近尾声之际转奔国美?大中电器出售的背后似乎有太多的谜团有待解开。而国内家电连锁行业在经历了两年时间的整顿后也随之迈入了新的竞争阶段。

  大中移情别恋

  2007年12月14日晚23时,国美电器(0493.HK)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称,国美电器由其附属公司天津国美商业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出面,通过兴业银行北京分行向第三方北京战圣投资有限公司提供36亿元贷款,战圣管理公司将用贷款收购大中电器的全部注册资本。公告显示,国美将分五次发放委托贷款,收购最终将于2008年9月份完成。

  这条消息震惊了所有关注大中电器最终去向的业内人士。长期以来,在很多人眼中,仿佛“嫁”给苏宁才是大中最合适的选择。而关于出现此次变局的原因,业内也曾传出不同版本,一位长期关注家电连锁行业的朋友甚至半开玩笑地告诉笔者,国美积极并购大中缘起于《胡润百富榜》,根据这个排名,国美掌门人黄光裕的财富要少于苏宁掌门人张近东,而对大中的收购也正是双方比斗竞争的重要筹码。

  事实是怎样的呢?近日,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对外透露,1年前苏宁就与大中拟定了一份条款,该条款由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亲自起草,双方约定收购价格30亿元,如果有竞争者出价比苏宁高出2亿元到3亿元,肯定卖给苏宁,而如果高出5亿元到8亿元,大中就另谋高就了。

  至此,一些曾在过去1年间盛传业界的猜测性消息被——证实。在拍拖了1年时间后,“有情郎”苏宁因为不能接受对大中电器的过高估价最终退出,而“待嫁女”大中电器,这家源起于创始人张大中在自家厨房以饼铛为托、织梭作杆,制作并出售60台落地灯的区域性连锁卖场,最终卖出了36亿元的身价。

  在并购消息公布后的几天里,张大中陆续向数千公司员工派发红包,作为“对员工的安慰和感谢”。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补偿,而且得到国美方面将妥善安置大中原有员工的承诺,至今仍有不少大中员工对掌门人张大中的选择感到迷惑——大中电器无论整体还是单店的运营效益都不错,正如大中电器的名称所代表的,这是一家张大中费尽心血、一手呵护成长的公司,于情于理都不至于出售。

  没有赢家的博弈结局?

  2006年7月后,因国美、永乐合并而导致永乐、大中合并案生变后,张大中第一次提出了30亿元的出售价格,而且大中电器总经理宋红也在此前后表示,大中与包括苏宁、百思买、英国狄克逊在内的电器连锁都有接触,向外界传达了“要想买大中,要么快下手,要么加价钱”的信息。今年初,苏宁方面率先与大中达成了初步的“现金加股权”的收购协议。

  之后,业界关于双方合并的各种猜测性消息便不断传出,而自始至终的关键就是收购价格。也许正如永乐方面负责人所言:“大中向苏宁要价30亿元,就是想让国美和苏宁为其竞价,卖出个好价钱。”苏宁与大中围绕价格等问题展开了近1年时间的博弈。2007年12月上旬,苏宁方面表示其与大中电器的并购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并开始接手后者在山西的几家店面。

  就在业界认为双方合并已水到渠成的时候,国美半道杀出,并以高出30亿元20%的现金收购方案,顺利入主大中。而在此之前,由于涉及对永乐的整合问题,国美方面一直未曾公开表示对争购大中的意向和兴趣,而且其与大中的关系也颇为微妙,很难说是好还是坏。2007年4月,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黄光裕甚至对外宣称,其与永乐合并时就不在乎永乐是否与大中达成了协议,也不在乎永乐是否能从大中那里拿回1.5亿元的保证金,说到底国美对大中的态度是,能并购最好,如果不能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国美的介入不但让期待苏宁大中合并的人士大跌眼镜,恐怕也出乎苏宁、大中的意料。如果不期待联盟,双方的接洽谈判不会持续近1年之久。有业内人士表示,由第三方机构对大中电器的财务审核是让这一并购进程再度出现变故的原因。

  有消息称苏宁在审核中发现了大中电器管理和财务方面存在问题,希望能降低收购价格。对于大中方面来说,已经坚持了1年多的价格底线不会这么轻易放弃,尤其在企业通过调整顺利盈利的情况下,大中方面没有妥协。于是,在刚宣布谈判进入最后阶段后,双方谈判再次遇阻暂停,并最终让国美阻击得手。

  同许多并购案不同,此次并购并没有特别体现双方共赢的亮点。输掉大中的苏宁,在北京市场恐怕难以在短期内超越国美;而并入国美系的大中,最终在事隔1年多之后再次与一度兵戈相向的永乐坐在同一张饭桌前。虽然多收了几亿元,但这种结局却让大中感到尴尬。这也许恰能解释为什么在2007年12月中旬的并购新闻发布会上,几乎没有大中方面的高管身影出现。

  成就国美

  虽然对大中最终花落国美感到惊讶,但从国美近日的股价走势来看,市场各界还是对此次并购寄予了很高的期待。

  在2007年12月14日,国美电器早盘现涨2.29%,报收17.80港元,而此时国美对大中的收购消息并未公开,仅由国美电器总裁陈晓对外表示,此时已就收购大中电器提出过报价,但未透露具体细节。

  在消息公布之后,包括高盛在内的多家分析机构分别表达了对此次交易的看好。其中高盛先是维持了对国美的买入评级,将目标价定为19.9元,紧接着在2007年12月18日再次调高国美2008及2009年经常性盈利预测分别1.5%及6.6%,并将该股目标价由20.6调高至22.6港元,重申买入评级。

  让业界广泛看好的原因,自然与国美对大中的收购有关。虽然整体实力处于国美和苏宁之后,但大中电器在北京市场的地位却不容忽视。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目前大中电器在门店合计81家,商务部2007年公布大中电器2006年全年销售额为87亿元。其中在北京拥有61家门店,占到北京电器销售市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

  除了这些可观的财务数据,收购大中后将获得的市场扩展能力也是业界看好国美的重要原因。因为国内家电连锁企业的盈利模式特点,门店数量以及市场占有率直接影响到其与上游供应商的议价权。在先后收购永乐电器与大中电器后,国美目前门店数量2007年年内将达到1100多家,这将显著改善其议价能力。而与此同时,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苏宁的门店数量远少于国美。

  特别是在北京市场,收购大中后,国美将以压倒性优势对苏宁形成竞争,直接削弱其在京津地区的影响力,并通过提高采购能力和整合相同地区的商店来降低成本。

  再度改写产业格局

  申银万国日前发布的报告称,对国美而言收购大中的策略意义应大于财务意义。如果不是国美而是苏宁并购大中成功,那么苏宁在北京地区的市场份额将跃居第一,这应该是国美最不愿意看到的竞争格局。

  对此,国美电器常务副总裁王俊州也坦承,国美电器此次全面托管大中电器,国美更看重的是大中电器在北京市场的战略性地位和未来的发展价值。他说,收购成功使国美在北京实现了领先优势,这将对全国竞争格局产生重大改变。

  虽然国美与大中的并购是独立的企业行为,却无法让人将之从近两年国内家电连锁行业的系列变局中单列出来。在经历了一轮轮群雄逐鹿后,今后国内的家电连锁市场必然遭遇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而这种圈地的对手不仅是内资本土企业,也有国际各大商业巨头的强势争夺。2006年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国内家电连锁业的并购元年,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对国内家电连锁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无论是此前的“美苏”争霸,还是大中永乐联姻,抑或是永乐、大中先后加盟国美,都引发了国内家电连锁业的振荡。国内家电连锁业格局,也随之由此前的国美、苏宁两强对峙,发展到国美、苏宁及(永乐+大中)三足鼎立,再到百思买进入后的多强争霸。而今,随着永乐、大中先后加入国美系,国内家电连锁业格局再次进入两强对峙时代。

  2007年以来,国内家电连锁业的整合变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外资并购,这主要反映在百思买并购五星电器方面;另一个是本土企业的整合,无论是永乐与大中的合作,还是国美对永乐、大中的收购,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无论是外资的并购,还是本土企业的整合,都反映了整个家电行业想做大的决心和希望,尤其是本土企业,从其盈利模式来看,做大才能掌握对供应商的更多的话语权,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实现进一步壮大。对于百思买等外资零售商来说,其在华实力与国内巨头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所以提出了要“打破中国的潜规则”等口号。而中国家电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将是这两种盈利模式的竞争。

  正如国美电器总裁陈晓所言,此前家电卖场竞争的核心是店面的扩张,主要是空间的扩张,而现在家电连锁业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零售资源的整合是必然趋势,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家电零售渠道资源正在向高效率的企业聚合。

  此前家电卖场竞争的核心是店面的扩张,而现在家电连锁业零售资源的整合是必然趋势。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