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维信用门风波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4日 18:08 《中国企业家》杂志
一家超速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信任危机,怎样挽救海外投资人的信心,又在这场代价昂贵的教训中学到了什么 文/本刊见习记者 潘虹秀 本刊记者 何伊凡 编者按:2007年10月3日,在纽交所上市仅4个月的赛维,因为一位离职员工的检举信,遭致股价腰斩,并面临股东集体诉讼。 这家从起步伊始就被风险投资热捧,短短两年内便登陆美国的新能源“明星”,其前景几乎在一夜之间从“阳光灿烂”变成了“乌云密布”。 年仅32岁的CEO彭小峰,及其磨合不久的团队,面临着媒体和投资者的双重拷问,而他们过往的低调保守,又导致公司在对外沟通过程中无法在短期中与市场上投资人完整的交流。 而在此当口,一些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又刻意把水搅混,以便趁乱牟利。 在过去三个月,本刊记者持续跟踪赛维,遍访包括彭小峰在内的公司核心高管以及多位海外投资人和地方政府,力图客观还原这家超速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在面对信任危机时的处理全过程,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 我们从中发现,当中国企业登陆严格遵行萨—奥(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美国资本市场后,再抱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东方式态度将无法化解危机,必须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更主动的沟通,更透明的开放,更及时的披露以及独立第三方的调查等一切必要措施,依法尽快处理。库存问题可以通过调查能够水落石出,而信心问题一旦纠缠不清,就会贻害深远。 赛维并不是在海外遇挫的第一家中国上市公司,更不可能是最后一家。网易、UT斯达康、中电光伏、分众传媒、巨人网络等多家中国在美上市公司也曾经或者正在因为各种问题,遭遇美国股东的集体诉讼。他们就像一辆辆在高速公路上玩命飞驰的跑车,前方的任何一个小障碍,如果不及时闪躲,都可能造成车毁人伤的命运。 赛维因此更具备标本意义。 2007年12月17日晚8时,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NYSE:LDK)董事长彭小峰匆匆自南昌赶赴新余,倚在他的奔驰车后座上,轻吁了一口气。 数小时前,赛维宣布其独立审计委员会已完成对赛维离职员工司徒伟成所指控事项的调查,结果 “并未发现迄8月31日止登记的硅晶材料库存有重大错误(found no material errors)。” 自10月事件引爆始,赛维LDK的股价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先是从76美元的高点一路下至27美元,公司的运营水平、供货能力、财务控制都备受质疑,而彭小峰这位耀眼的新能源首富亦被放入另一种眼光中审视。而后,随着下游买家纷纷力挺,投资者重新确认公司基本面,其股价开始逐步回升。在证明清白的调查报告出台后,赛维的股价一度冲至70美元高点,接着又在短短数日大幅回落,股价跌至年末的48美元左右。三个月内,市值损失29%。 据说,部分损失严重的投资者准备向赛维提出集体诉讼,如果不考虑这一点,似乎风波已过,伤口正愈合为伤疤。尽管赛维仍口风硬朗地坚称原料处理程序无懈可击,但伤疤仍有足够警示意义。幸好,“库存门”在向“信任门”滑动的过程中被紧急刹车,但这是何等危险的信号。 突然打击 司徒伟成,过去的两个多月里,这个名字是赛维的噩梦。当旁观者将赛维看成一个难以理解的奇迹时,他却站出来告诉人们:故事还有另外一种讲法。 “他(司徒伟成)对公司所造成的伤害这么深,我们要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治疗。”赖坤森提高了声音,“他是非常不好的员工。”现任赛维首席财务官的赖,坦率而幽默,为了邀请他加盟,彭小峰曾亲自飞到加利福尼亚。给他留下一个大麻烦的司徒本是他的第三级下属。 2007年9月25日,这名“非常不好的员工”在离职前夕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毕马威(赛维上市的会计审计事务所)、PIPER JAFFRAY(赛维承销商之一)等发了检举电子邮件,他称赛维公司虚报硅料量,所公布的库存量与 “可用量”不符,且原料质量差,实际成本可能会高于公布的成本。所附的内部会议录音材料将赖坤森推到了前台,当司徒认为2/3库存过期不能再使用,并要在财务上做记录时,赖坤森认为应先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 这封邮件同时也抄给了赖坤森和两位独立董事,但没有发给彭小峰。 一位在国内工作的赛维高管曾相当不解:“你们为什么要相信一个被公司解聘的低级员工?” 但美国投资者可不是这样想的。事态发展很快超越了“小报告”的范畴,10月3日,PIPER JAFFRAY就此发布了两份报告,此事距赛维上市不过4个月,股价暴跌,赖坤森的电话响个不停,他成了风暴中心,投资人、分析师和其他各方面质询都转给了他。10月4日,赖即在纽约与瑞银的客户举行了投资者电话会议。10月9日,他与摩根斯坦利的客户也举行过电话会议,这些承销商都带着各自的客户与赖沟通。不久后高盛将赛维股票的首次评级定为卖出,当日股价格又下跌14%。 从9月25日到10月3日,赛维有哪些动作?知者了了,官方说法是收到司徒的报告后,赛维迅速检查了自己的库存,对外公布的结果是实际库存与账面库存一致,司徒只统计了五个仓库中的三个仓库,他做出了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技术判断,同时,又扯出司徒简历作假的话题。由此而得出司徒的指控没有价值,并不具说服力。一位美国投资者告诉本刊,他当时正与赛维的高管分享公司详细的成长计划,但这个偶然事件显然不在计划之内,赛维管理层最初应对颇为仓促。 当相关者收到司徒邮件时,彭小峰正在美国出差,他第一时间接到了承销商的电话,听后比较镇定,“打小报告的人还是蛮多的,我真的不觉得这是一个事情”。彭回忆。 不过,经验丰富的赖坤森提醒他:“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肩负着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信心问题。” 赖是美籍台湾人,在美国工作二十余年,当过美国上市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了解美国投资人和美国舆论的对中国公司的心态。果然,司徒邮件演变成风波,10月22日,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指出:“LDK事件折射新兴市场投资风险”,文章指出近几个月来中国有多家在美上市公司因财务问题遭受质疑,暗指投资中国公司风险大。 LDK,在纽交所上市三个多月,就从27美元冲到76美元。Z(化名),是一位在美国生活十余年的美籍华人,现专职做股票投资,拥有价值数百万美元的LDK股票,他描述了他所认识的投资LDK的美国人的心态:“什么概念股热就买什么,LDK是新能源自然要买,买的时候很盲目,对公司很不了解。” 一位美国投资者说道:“investor confidence is critical to maintain a company's value(美国投资者对这些公司价值的信心不堪一击)。”更何况,LDK在众人眼里是个很激进的公司,在两年时间内从零做到亚洲太阳能多晶硅片产量第一,又规划并开始建设新的1.5万吨的硅料项目。可想而知,当司徒事件出来后,这些非专业的投资者第一反应就是恐慌、逃跑。 也有理性的价值投资者。Hakan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在司徒事件发生后,LDK股票大跌之际买了这只股票的。他的理由是:“market had [likely] driven down the stock price much too far for what Mr. Situ had claimed(司徒的指控不该导致如此大的跌幅。股票被市场严重低估了。)不过,Hakan对LDK并不盲目,他会对LDK做大量的分析、研究乃至实地调查。 他认为LDK :“must accept and try really hard to be open and accessible to its investors(必须尽最大努力向投资者开放)”。 一时之间,大的机构投资者也纷纷向承销商要求与LDK管理层沟通,要求举办投资者会议,要求去新余总部实地调查。他们想通过对更全面深入地了解LDK,来把心中那“不确定的乌云给消除”。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处理办法是用严谨的事实说话。任何不小心的言语都很很可能被这些敏感的投资者抓住把柄,彭定下了风波处理策略:“一切按上市公司的要求,按照法律程序专业化处理。” 公司内部审计之后,2007年10月30日,公司审计委员会(成员为独立董事谢东萤与项兵)聘请一家全美四大会计师之一的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进行独立调查。谢东萤承担了更多工作,他也是新东方的首席财务官,拥有多年美国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经验。为这次独立调查,审计委员会聘请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为应付集体诉讼和内部审计,另请了四家律师务所和二家会计事务所。总计花费数百万美元以上。 佟兴雪,赛维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听说司徒指控的消息时正在国外与一客户谈合同。 佟回国后,知道公司对此事处理是按规定程序。 有朋友来安慰佟:“账面库存与实际存在一些差异是正常的。料每天都在变化啊”。 佟并不认为朋友说的那些正常:“作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自己的家底还不清楚吗?硅料每天数量的变化,等级的好与坏,我们都如实地体现在账上。”他后来告诉记者。 不过,当时佟并没有直接答复朋友,“我们严格地按管理程序来办事。我们不能只是主观地说我们没有问题,独立审计报告会给大家一个交待”。 赛维的这种处理方式,也遭受不少外部人士的批评。他们认为赛维可以采用更快的处理方式,比如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请会计事务所到工厂随意抽查硅料,以证明原料是否有问题等等。对此,彭解释道:“独立机构(独立审计),有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的标准程序,并不受公司(赛维)控制。我们尽全力来配合他们。”赛维为各种审计机构开了个特别服务窗口。 在这段沉默期间,赛维股价波动很大。曾经“不免”看看股价的佟兴雪,这时也懒得看了:“股价是股民关心的事情,我们这时首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重建信心 12月10日,上海,下午四点。长方形会议桌一侧坐着两位女性,另一侧坐着两位男性,每人面前一卷厚厚的资料,他们都在倾听赖坤森的演讲。 赖坤森精神饱满,滔滔不绝,听众是来自日本的大和证券公司及其客户,也有著名对冲基金的代表,他们都还未去赛维工厂所在的新余。“我用1美元就可以请你们吃两碗很好的面。”赖如此形象地描述新余的成本之低,“我们厂门口有一条很宽阔的马路,叫赛维大道”,他告诉投资对方新余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鼎立支持。 这里是赛维位于上海西藏中路的办公室,类似的投资者会议赖坤森已驾轻就熟,仅当日他就举行了三次。库存事件后,来自纽约、波士顿、加利福尼亚的多位投资者奔赴偏僻的新余,除面对面的沟通外,还有数不清的电话会议和路演。有人来过第一次,还要再来第二次,第三次,不仅需要财务数据,技术、产品、市场、行销、采购、生产、人事、管理、客户群几乎无不在了解范围内,“今晚你还吃不吃饭?睡不睡觉”一位投资者和赖坤森开玩笑,赖确实无法准确回答。 “这样的投资者会议我举办了无数次”,赖说道。上个月,赖还在新加坡举办了上千人参加的会议。而在跟记者沟通的2个多小时内,赖不断收到投资者发来的邮件,他总是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工作如此繁重,赖坤森也是迫不得已。赛维方面总共有近十人负责与投资者沟通,但除彭小峰、赖坤森外,只有赖的两个助理和外聘的一个小团队。并没有投资关系部,直到司徒发难后才着手聘请投资经理,寻找投资关系顾问公司。赖虽经验丰富,但也疲于应付,“投资者永远会找你,赚到钱会找你,赔了钱更会找你。” 不过,赖对此工作很重视:“我们是公众公司,就必须向投资者开放,没有什么好隐瞒的。”赛维的这种看法让一些美国投资人改变了对中国公司的刻板印象,有些投资者认为中国公司都像那些在美上市的国有企业般封闭。 这些投资者主要是想获取更多赛维的信息尤其是未来两年的前景,其中一位强调:“Our core reason for visiting was really to see beyond the audit situation:我们来的目的并不只是了解独立审计情况。” 赛维的这种开放,也慢慢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Hakan,11月29日在赛维位于美国Sunnyvale的办公室会见了赖坤森后,对本刊记者说:“我们对2009年之前的LDK很有信心。” Hakan和他的投资群体打算今年1月份来中国新余,到赛维的总部实地考察。这之前他只来过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 也有投资者参加了赛维的投资者会议后,在极力地打压赛维股票。Piper Jaffray和高盛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论据是公司未来利润率下降和怀疑公司大规模投资多晶硅能否成功。 还有一些机构是故意发出声音打击股价,达到低价吸纳股票的目的。 Hakan曾在分析公司工作过很多年。他认为:“这些分析机构没有服务好LDK。他们的分析报告并没有什么作用,小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也很难获得他们的报告。” “我们需要自己去获得信息,并做研究。”单靠个人的力量,太弱了。Hakan成立了LDK投资群体(LDK Investor Group),目前成员有至少15人,如果把这些人的投资总额加在一起,将是除了彭小峰以外,LDK最大的个人投资者。 “很多人说有利益集团在里面”彭小峰说道:“我们珍视长期投资者,价值投资者”。 除了这些证券投资者,赛维的长期合作伙伴也是这次风波的利益相关者。 在赛维独立审计公告出来前的两三周,赛维在德国的一合作伙伴来到新余,跟佟兴雪说在德国对赛维有很多说法。佟二话不说,开着车带着他在工业园转,看生产、看仓库、看赛维的客户。看完后,合作伙伴说道:“我越看,我越爱LDK”。 赛维在销售上采取的是战略性合作策略,主要跟世界排名前20位的客户签长期供货合同。当“信心门”发生后,这些以赛维为唯一供应商和主要供应商的客户也会受市场怀疑。 面对客户,赛维采取让事实说话的策略,确保客户的供货保质、保量、按时。 而客户也给赛维以行动上的支持。2007年10月10日,江苏林洋新能源公司与赛维签订为期3年价值20亿多元人民币的合同。12天以后,加拿大太阳能与赛维签下3年总值5.43亿美元的合同。12月10日,世界巨头Q-cells跟赛维签了2009-2018年的必付合同,同时预付10%的订金,数额达数亿美元。 记住司徒 2007年12月12日。新余。天气阴冷。 “这条赛维大道,以前是北环路。过去两边都是山。这是赛维一期,这是赛维二期。那后面的地是赛维硅料厂……”掠过那些在建工程,出租车车司机告诉记者:“这边是办公楼,工厂在旁边,你去哪?”一声刹车响,车停在工厂门口。 门口上方大书“柳新工业园”几个大字。旁边门卫办公室的窗外排着两条队伍,约摸三十余人。这些人从十八九岁到三十余岁不等。他们在应聘。 柳新工业园原是彭小峰生产劳保用品的工厂,现在很大一部分车间用来生产多晶硅片。这些应聘者是应聘赛维厂的硅料分拣工。排队者在讨论着即将进行的考试。队伍当中有一位已是赛维工人的男青年安慰旁边一位女青年:“考试很简单。数学题,考的是类似X+1=2,你该会解吧。英文考的是你叫什么名字。这些你总会做吧!”这些排队等候者大多不知道他们即将进去的公司正面临着一场“库存门”的风波。 这天下午4点半,工人下班,潮流般向厂门外涌去。这些从事最基础的硅料分拣和搬运的工人同样没听说过“库存门”,也不知道“司徒伟成”是谁。 在两点到四点半之间,整个厂区静悄悄,工人们在各个车间内安静地生产。他们中间半数都有期权,理论上,只要股价上升,每人纸面上的财富足够在新余买一套12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但那似乎也是个遥远的诱惑,期权的激励效果暂时还未显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期权为何物,更不用说行权,更现实的是工厂能够正常运转,每月收入能落袋为安。 当大洋彼岸波涛汹涌时,赛维的大本营仍然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这正是彭小峰要的结果”,接近彭的人告诉《中国企业家》记者,“彭不认为赛维遇到了什么危机,他想让一切照常进行,就像司徒这个事并不存在。” 地方政府也继续给予赛维强力支持。赛维是新余市政府招商引资的“壹号工程”。汪德和,新余市委书记,听说“壹号工程”在资本市场遇到麻烦时,正在省会南昌开会。他马上打了电话给彭小峰。彭明确告诉汪,是一个被开除的员工,不了解实际情况。 汪德和说:“出了这个事情我一点也不担心,彭小峰这个人的本质我了解。他是想做大事业的人,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做出一些短期行为而因小失大。美国这么多上市公司,只有他一家是所有普通员工都持股的”。 2007年12月17日,赛维审计委员会公布了独立审计报告,调查表明赛维财务“found no material errors”(没有发现任何错误),司徒检举中的指控不成立。赛维股价大涨。 当日晚和第二天,彭小峰在赛维总部的办公室,正式接受了《中国企业家》的独家专访。这是他自赛维成立以来的首度接受媒体的正式采访。 此事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司徒事件的阴影仍在。 12月20日,赛维公布第三季度报表,同时召开投资者电话会议。公布的季报中,各项指标都超过了华尔街预期。与会者中,有6位来自不同机构(瑞银、高盛、CIBC World Markets、Needham和Piper Jaffrey)的赛维股票分析员,给出了悬殊的评级。有的将LDK目标价提到 71美元,有的却将LDK的评级连降两级。有分析员自始自终坚定地支持LDK,有的却一直对赛维使用负面语言,并一直建议投资者“卖出”。 此后几天,LDK股票连续下跌。美国一位分析员表示:“公众投资者的普遍心态是一听到负面评论就逃离(抛股票)。” 与投资者关系相比,赛维更需要加强的是公共关系,之前这家公司没有设立专门的媒介公关部门。“我们公司的原则是重视投资者关系,并不重视所谓的公共关系。我们不认为公共关系做得好,就代表公司做得好。”赖坤森说。他一贯对记者采访的态度极度保守。 而一位赛维的中层曾告诉本刊:“我们的客户在国外,我们的原料在国外,我们的投资者在国外,我们在美国上市,我们的产品也不针对终端消费者,我们对接受国内媒体采访的愿望并不是非常迫切。” “上市公司监管很严,披露信息有规定”、“一切按照程序进行专业化处理”成为库存事件中赛维最常见的官方答复,赛维多位投资商也被打过招呼,敏感时期,请不要接受采访。赛维的普通员工、客户、同行、行业分析师等成为主要信息源,而这些报道又往往不会忘记提上一句“赛维高层拒绝接受采访”。一时间,“疑云”、“风险”、“泡沫”、“身价缩水”等字眼成为媒体对此事件的标签,而混入赛维工厂的行为被描述为一次次探险,这些报道影响着那些没有机会与赛维高层直接沟通,也未能来赛维实地调查的投资者的判断。 现在,彭小峰开始参与更多的社会性活动,他也同意接受媒体对他的审视。赛维必须从那个模糊的公众形象中跳出来。 最大的教训也许在人才制度,“我们在招聘程序上会更完善,也将会更注重公司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更注重文化建设”。赛维首席运营官佟兴雪说。一位赛维物料部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曾抱怨赛维人际关系复杂,各部门待遇不平等,“最近调整好多了。”他告诉《中国企业家》杂志 “公司发展太快,我们曾开玩笑说,连风波都来得这么快,苦难也是浓缩的,别的美国上市公司可能要五年、十年才遇到这种事”。彭小峰苦笑着说道。 “LDK的故事是个昂贵的教训。公司的管理层也好,投资者也好,都为这耗费了很大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类似的事件最好不要再发生。”Hakan评价说。 但是,赛维的股东集体诉讼一事还有待了结。资本市场对赛维的挑战并未结束。机构投资者对中国整个脆弱但高速成长的光伏产业链仍然不太信任,影响需要慢慢平息。司徒伟成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但他仍坚持认为赛维误导了投资者的期待。 司徒伟成应该成为在赛维企业史中留下浓重一笔的人,不管其动因与真相如何,他提醒了彭小峰,这位精明的工厂企业家如何成为市值管家,并非“只要公司的基本面够好,就不会被拖下水”,客观上,他让一路狂奔的赛维开始调理内息。 主题链接: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