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劳动法不是导致广东鞋企大面积倒闭的主因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4日 17:59 北京联合信息网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在2007年最后的一段日子里,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所激起的话题令各界广泛关注。 在广东东莞,这个被称之为“世界鞋都”的城市,随着年末鞋厂接二连三的倒闭关门,人们自然而然地将之与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联系到一起。甚至有媒体称新劳动法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世界鞋都”也将从东莞的头上抹去。 东莞美丽华鞋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巩伦贵、清远万邦鞋业协理郭炜文表示,人民币升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原材料涨价的冲击,真正动摇一些企业继续经营的信心,是即将实施的《劳动合同法》。 新法规定,雇主如果雇佣工人超过一个月未与受雇者签订劳动合同,得支付工人每月两倍工资。同一雇主只能试用工人一次,最长不超过六个月,并签订三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工人受雇满十年、或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雇主就必须与工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广东律师陈永忠估计,新法将使企业雇工成本增加8%以上。东莞厚街松江鞋材厂董事长柏再骏认为,新法使得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制鞋业首当其冲。“如果按照规定,每月起码要支付给每名普通工人2000多元。” “要么转型,要么就倒闭,做低端产品的企业是没办法挨过去,我估计厚街鞋厂至少有40%适应不了。这绝对是一次革命。” 2007年10月24日,曾经是东莞鞋业代表性企业、拥有4000名工人的常登鞋业(台资)宣布停业,并付出超过《劳动法》规定的4000多万元经济补偿金。郭炜文认为,《劳动合同法》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法律风险,一些企业感到经营前景黯淡,像常登鞋业便选择在经济补偿成本较低的时候,干脆结束营业。 一些业内人士则认为,制鞋企业停产的根本原因是利润降低。一般替国际品牌代工生产的利润,介于5%至8%之间,新法对企业而言是“雪上加霜”。 银联信分析: 广东制鞋企业主要集中在东莞、惠州、广州、鹤山和中山这几个城市,总共有5000至6000家。亚洲鞋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广东已有1000家鞋厂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因各种因素或主动歇业倒闭,或被法院查封,或外迁其他地区。 对此,有业界人士指出,即将在2008年元旦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才是“压垮骆驼(鞋厂)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广东鞋企大面积倒闭与新《劳动合同法》有一定关系,但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各种不利因素的累积,才导致了广东鞋企今日的困境。 首先,大部分企业至今还在采取加工贸易方式组织生产、销售,决定了广东鞋企始终居于价格链的底端。观察国内制鞋业的现状,我们会发现,与同是制鞋基地的江苏、浙江、福建省相比,在面对同样的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宏观调控等外部大环境下,广东制鞋业受到的冲击最大。究其原因,是江浙闽等地的鞋企在开拓国内销售渠道的同时也在拓展属于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在这方面比广东鞋企竞争的筹码更多,而广东超过80%以上企业都是采取加工贸易方式组织生产、销售,这就使得广东鞋企只能赚取微薄的代工费用,东莞市某公司透露,以前给外国品牌代工获取微薄的利润,一双鞋只能赚1、2美元(1.44至2.88新元),而平均出口价在14美元左右。原材料价格、水电费用、厂房租金不断上涨,但加工费和产品价格没涨,使许多工厂难以为继。始终处于价格链的底端。 其次,“劳工荒”加速了广东制鞋业的衰败。目前,整个珠三角的平均工资介于1000元到1500元之间,但企业仍然很难请人。“廉价劳动力”在珠三角,已经是过去式。现在江西、安徽、湖南等地平均月工资成本比广东便宜200元左右,所以广东1000人的工厂,只招到三五百人,限制了制鞋的生产。同时,江西、四川、湖南、江浙等地鞋业的崛起,分流了鞋业熟练工人和外地工人,广东一些支撑不下去的工厂只能关门大吉。 再次,加工贸易新政加大了鞋企的成本。我国从2007年8月1日起扩大了《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东部地区从事加工贸易企业必须把保证金如实交给银行管理,中西部地区则不受此限制,使东部地区企业的资本成本一下提高了10%以上。受得利润微薄的广东鞋企备受打击。 此外,贸易壁垒也使广东鞋企面临严峻的外贸形势。如2006年10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皮鞋企业征收16.5%的反倾销税,为期两年。2007年6月,台湾也对大陆6类鞋靴产品课征43.5%的反倾销税。如果不是2007年欧元对人民币升值较快,中国鞋企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正是因为广东鞋企过于依赖加工贸易这种模式,既没有采取国内外“两条腿”走路,又没有强力打造自主品牌。同时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反倾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家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的调整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广东一家家鞋企的倒闭和迁移,进而使广东制鞋业陷入到危机当中。 这也折射出广东制鞋业的现状,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 值得商业银行关注的是,未来两年都将是广东制鞋业的洗牌年,估计将有一半以上企业主动倒闭,退出制鞋业。这意味着广东鞋企要么转型,要么就倒闭。如果转型成功了,企业的竞争力就更强了。如果转型不成功,那么就只有倒闭或迁移别的地方。但是单纯的迁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广东鞋企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级产业配套。当前,广东制鞋业在丧失了低成本的优势以后,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对众多鞋企而言,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只有技术研发才是企业的出路,没有技术永远受制于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术优势转变。 [本文由北京联合信息网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