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圣诞玩具现象:中国制造背后的努力和代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3日 13:18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出于不端目的的炒作也许只能起到短期效果,正如“圣诞玩具”现象所表明的,理性的消费者最后还会选择物美价廉或性价比更高的“中国制造”。

  ◎ 特约撰稿 剧锦文

  前一时期,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首,掀起了一股恶意炒作、诋毁“中国制造”的浪潮,使“中国制造”蒙羞,中国的国家形象蒙羞。然而,“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成为世界各国广大消费者乐于接受的日用品,靠的决不是发达国家的恩赐,而是依靠自身物美价廉的卓越竞争力。

  前几个月,西方国家一些媒体以“中国制造”的玩具被召回为题大肆炒作,竭尽推波助澜之能事,企图通过影响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来阻止“中国制造”的市场进入,这的确给中国的玩具制造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然而,正在这些炒作者还陶醉于恶意诋毁“中国制造”给他们带来的快感,还想再搞出点什么新的“爆料”的时候,市场传来的信息却无情地给了他们当头一棒。随着圣诞节临近,我国圣诞玩具出口出现惊人的反弹。显然,谎言或肆意夸大的不实之词只能蒙骗一时,而不能蒙骗一世,理性的消费者最终为“中国制造”投下了赞同票。

  当国人在为“中国制造”突遭厄运而感到痛心的时候,我们仍有必要让世人进一步了解“中国制造”背后中国人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首先,“中国制造”的低价并未全部反映生产成本。无论是国人还是世人都无不为我们的产品的低价位感到惊讶,我们为什么总能造出比别人价格更低的产品?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道理告诉我们,产品价格低通常是生产成本低造成的,也可以是由于产品质量差而只能是低价格。而“中国制造”的低价位显然主要的不属于后一种。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制造商并未将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外部性因素纳入到成本之中。请看以下我们的分析:生产成本主要是劳动力成本、原料成本、土地成本以及环保支出等等,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我国劳动力成本所具有的绝对优势。有研究指出,中国员工的工资仅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4%。中国有着丰富且高素质而工资又极其低廉的劳动者,这使得几乎所有企业在劳动支出上大为节省。在土地成本方面,前些年,我国的许多地方出于竞争,竞相以低地价来吸引外资,也使企业在地价支出中获益非浅。例如,在我国寸土寸金的长三角某个城市,当年为了招商引资,将每亩开发成本达20万元的土地以15万元让予外商。还有一条更需强调,就是前些年我国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经验不足、法制不健全、政策不到位,许多企业将其巨大的负外部性实际上留给了当地社会,生产的社会成本增加了,比如水、空气被污染了,各种稀缺的资源被大量消耗了,而厂商却因此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再加上,我国政府承诺给予外资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也使这些企业有更大的降价空间。综合这些因素,才导致了“中国制造”的低价格。究其实质,中国的制造厂商实际上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为世界各国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其次,大多数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值得信赖。“中国制造”的质量是引起西方媒体炒作的由头,那么“中国制造”的质量到底如何呢?从数据来看,中国商品的质量不仅比多数国家的产品要高,在有些领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质检总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在2004年到2006年之间,中国对美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分别是99%、99%和99.2%,而美国对中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则分别是99.02%、98.85%和99.08%,两者相比难分伯仲。在日本厚生省公布的2006年日本进口食品合格率中,来自中国的食品合格率为99.42%,美国是 98.69%,欧盟是99.38%,“中国制造”丝毫不逊于美欧。因此,总体来看,“中国制造”的质量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在如此众多的出口产品中要保证质量上100%没有问题,即使在理论上也是说不过去的。而且,“中国制造”主要集中在低端的消费品,它们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具有各种口味和偏好的消费群体,即使我们能够做到尽善尽美,但也众口难调。此外,我们还可将出口产品与国内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作一比较,有经验的人马上就会发现,我们所提供给外国市场的产品质量一般都高于在国内销售的。厂商们尽量将最好的东西提供给外国消费者,我们宁愿使用一些质量低的产品。

  再次,中国厂商并不是“中国制造”的最大获益者。“中国制造”量大却不赚钱,这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我国企业拥有自主商标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者更不足10%,多数企业从事所谓的贴牌生产(OEM)。有研究表明,从事OEM的企业所获利润仅为总利润的8~9%,90%以上的利润为他人获得。

    有人考察过这样一个事例:在2004年纽约举办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上,几乎所有中国丝绸成品的批发单价(包括运费、关税等费用)都在10美元以下,而这些丝绸制品在美国商店的零售价都在100美元以上。纺织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据专家测算,在全球纺织品产业链中,中国企业只能拿到10%的利润,35%是被品牌拥有者获得,剩下的55%分配在零售、批发等流通渠道。

    玩具的情况也十分类似,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这种玩具的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玩具设计定型后,美国公司将订单下给一家香港贸易公司,每件价格为50美元;香港贸易公司转手将订单交给中国一家外贸公司,每件价格为22美元;这家外贸公司再向广东和江苏的两家工厂订货,每件价格15美元;包括人工和原材料,工厂的生产成本是12美元;美国公司拿到玩具后,以每件82美元的价格卖给商场。粗略计算下来,中国生产企业的毛利润是每件3美元,中国外贸公司的毛利润是每件7美元,香港贸易公司的毛利润是28美元,美国公司的毛利润是32美元,商场的毛利润是18美元。

    在此价值链条中,中国内地的生产商和外贸公司总共才获得了l0美元的利润,只有商品零售价的10%,而其余的90%都叫海外商人拿走了。不仅如此,近年来,不少中国厂商为能保住美国市场,相互竞争,大都采取了先付货、后交钱的方式。有的美国零售商和中间商在交货半年后才付款,甚至在货售出之后才付钱,等于是把库存的风险转给了生产者承担。

    以上案例使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制造”这个价值链上,中国商家获得的利益是最低的,尽管这也许比在国内市场销售更能稳定地保住其收益,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中国的商家才屈从于中间商的各种苛刻条件,甚至不惜将巨大利益让予他人。而真正从中受益的是中间商、品牌商和外国的消费者,特别是中间商更是最大的获益者。因此,如果国外的消费者不明真相一味拒绝“中国制造”,最终受损的是他们自己。当然,我们相信,出于不端目的的炒作也许只能起到短期效果,正如“圣诞玩具”现象所表明的,理性的消费者最后还会选择物美价廉或性价比更高的“中国制造”。

  对“中国制造”的种种非难和疑惑,我们当然要给予科学的回应,但我们决不要刻意去辩护,我们也不同意将这一问题更多地与政治联系起来。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用我们更过硬的产品质量回应他们的非难。

  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政府正在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2007年8月下旬以来,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风暴。广东、江苏等地组织了大规模的玩具企业培训班,学习和了解欧美国家有关的新技术、新标准。此外,还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尽量扭转国外对中国玩具的偏见。国家检验检疫部门通过机制建设、提高人员队伍素质、提高检测技术水平等,不断加强“中国制造”的质量安全监管。2007年11月29日,第三次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现场会在广东召开,对广东省部分医药、玩具、水产品生产企业进行了认真的检查。

    国家认监委近日发出通知,要求自2008年1月1日起,凡列入强制认证目录的玩具产品,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未标注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不得继续销售。早在2007年6月1日开始,国家认监委对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儿童健康与安全的童车、电玩具、弹射玩具、娃娃玩具、塑胶玩具、金属玩具等6类玩具产品实施了强制性产品认证,要求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未加施中国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在企业方面,各类涉及出口的厂商正在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手段,零质量事故为标准,从生产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断提升技术和质量检验水平。

  企业还要尽快树立品牌意识,舍得在品牌方面的投入。我们认为,制造是一个技术概念,而创造则是一个产权概念。以前我们主要以OEM(代为加工)方式出口产品,我们的企业仅仅获得微薄的加工收益。而今,我们许多企业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就应当积极地由“制造”向“创造”过渡,由OEM向ODM(代为设计)和OBM(独立产品生产商)转变。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转型,有助于企业获得知识产权的利益,从而真正实现权利与责任、成本和收益的平等对应。

  此外,企业还要有主动利用WTO这个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平台的意识,一旦出现贸易摩擦,企业、行业协会乃至政府就应尽快联合起来主动应诉。特别应当强调的是,中国的制造商不要再一盘散沙,相互残杀,要尽快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形成一股有力的博弈力量。经济学早已证明,集体行动可以在博弈中获得更多机遇与更大收益。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