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报道 本报记者 陈昆才
12月26日,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将召开今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主要议题是增选两名董事,分别为埃德加和佘斯拜。这两名董事均由上海农商行的战略投资者——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澳新银行”)派出。
2006年11月,上海农商行与澳新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澳新银行出资人民币约20亿元参股上海农商行7.5亿股。由此,上海农商行的股本扩大至37.5亿股。
上海农商行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走完两次报批程序之后,澳新银行的入股资金于近期正式到位。而此次两名董事的进驻也标志着澳新银行走完了战略入股上海农商行的全套程序,双方正式步入“蜜月期”。
在与上海农商行的战略合作中,澳新银行更像是一名“技术型”战投,着重进行技术输出,较少涉足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12月21日,上海农商行行长侯福宁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双方目前在技术层面的合作已经逐步开始,如产品研发、风险管理、IT系统建设等,涉及前中后台,合作范围较为全面。
具体而言,双方高层已商定了几项重要的技术合作形式,并共同成立技术合作委员会,以推进技术合作。首先是双方人员上的往来,“澳新常驻在上海农商行的技术顾问(主管)有7人,接下来将派出两名董事。”侯福宁称。而上海农商行也会选派人员去澳新银行工作锻炼至少半年以上,在不同部门轮岗;澳新银行还成立了技术基金,用于双方的技术合作,包括农商行员工的培训。
除此之外,上海农商行还会就具体项目向澳新银行方面提出要求,澳新据此分门别类地派出专家指导,或是上海农商行方面派人到澳新银行学习;双方就具体项目进行合作开发和培训。
虽然内有战投的技术支持,但侯福宁认为,做小企业贷款的外部环境仍有待改善。“如果让商业银行来承担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责任,不是不可以,但需要开放市场,突破政策局限。”他说。
例如,可以允许商业银行开展与小企业相关的直接融资、资本市场业务,包括投资。以此延伸商业银行的金融供应链,从传统的资金流进入小企业的交易流(物流和信息流)。具体而言,在小企业初创阶段,可以允许商业银行牵头成立创投公司或创投基金,引入社会资金,利用股权回报的杠杆效应取得丰厚的收益。
侯福宁透露,引入澳新银行,上海农商行有三重考虑。首先是双方的发展战略要一致,与上海农商行一样,澳新的定位也是零售银行。如此一来,澳新银行的相关技术可以为上海农商行所学习和借鉴,比如在事业部制上的实践。
其次,“虽然战略定位类似,但在中国市场上,双方是互补而不正面冲突。”侯福宁认为,澳新银行中国分支机构的业务与农商行不重叠,不是竞争的关系。澳新银行要发展亚洲业务,中国市场是重点,但这种发展不是靠单干,而是通过合作的方式,与上海农商行共同分享零售市场。
第三是文化因素,追溯起来,上海农商行与澳新银行的接触已有3、4年之久。2003年4月,上海农商行的前身——上海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就与澳新银行签署了战略性银行间合作意向书。
不过,澳新的中国谋略不仅体现在上海农商行身上,它同时也是天津银行的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达到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