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江西赛维和无锡尚德背后的资本推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0日 11:05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报道 本报记者 翁海华

  “我们的作用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2007年10月14日晚12点,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坐在记者对面的法国NBP亚洲投资基金创始人及首席合伙人王刚已经略现疲态,前一整晚,他与海外通宵开会。

  一段时期以来,他凭藉领衔投资无锡尚德与江西赛维LDK而在国内PE界声名大噪。

  不过对于企业来说,PE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

  熟悉内情的人士认为,资本的力量大大加快了江西赛维的成功,而且在上市过程中,王刚积极斡旋,起用了原先为无锡尚德做上市的大摩团队做为保荐人,上市事半功倍。

  其作用有如幕后的导演。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够象江西赛维LDK一样,将PE的力量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短短两年时间,LDK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资本紧随其后,一路成长。

  2007年6月4日,LDK以旋风般的速度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从而将彭小峰推上了2007胡润百富榜第6的位置。

  尽管前段时间因为“库存门”风波,江西赛维LDK股价因此大幅下挫,但近期又回升到每股60美金以上。

  尽管如此,不止一位投资界人士认为, LDK创造了一个海外上市的“资本神话”。

  下注赛维:比别人看远6个月

  一位优秀的音乐大师,总是给人华美流畅的乐章。

  搞投资就像做音乐,你不能在学会所有音符之后就能作曲,就是做了也没有大师那么好。在PE行业,投资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奇迹都是在不经意间产生。

  当2007年6月4日,江西赛维LDK在美国上市之后,人们才发现江西一个新余的小地方,竟诞生了一个三年来在美国融资额最大的国内IPO项目。

  一时间,LDK挟4.69亿美元的融资规模,在国内太阳能行业如日中天。以往名不见经传的彭小峰,也以400亿人民币的身家,坐上了百富榜第六的宝座。

  1年又11个月时间,LDK从无到上市,彭小峰创造了赛维奇迹。

  “彭小峰原来是做个人安防用品的,产品主要出口德国。”在王刚的眼里,彭个人就是个奇迹。

  彭小峰在做外贸生意过程中,经常去德国,当地的客户也经常向彭提及太阳能产业,事实上,太阳能在德国很普及,彭从中发现了商机。

  此后,彭就带着包,自己到处去参加全球有关太阳能的会议。这样彭就认识很多人,掌握了很多资源。

  但一直到项目上马,很多人都觉得彭的计划是海市蜃楼。

  此时,大胆的彭小峰遇到了胆大的王刚。

  “我刚好投完无锡尚德,”王刚表示,2006年春节后,经朋友介绍,与江西赛维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当时赛维内部负责融资上市的副总裁邵永刚在上海,于是第二天半夜一起喝咖啡,谈了一个小时,当时这位副总说已经见过4、5家PE,而王刚一小时提的问题比人家10个小时还多,提的问题都在点子上。

  这是基于对太阳能行业的了解。王刚笑称。

  一个月后,邵永刚就带着王刚直奔江西新余。事实上,当时江西赛维还没正式投产,进口的设备还在调试阶段,工人培训刚开始,主要的技术人员没到位,只有一个外聘的厂长刚来一个星期,其他的高层尚没有到位。

  转机在新余回南昌的两个多小时里发生。

  在去南昌的路上,彭小峰开始和王刚直接对话,彭谈起自己为什么做硅,为什么要做多晶硅,谈了很多很细,这令王刚很吃惊,“发现彭对太阳能很懂。”

  事实上,彭小峰前后化了两年的时间对太阳能进行研究,也就是从04年开始(要知道,04年无锡尚德也才刚刚开始)。

  并且从一开始(2005年初),彭小峰就和美国GT公司(当时全球唯一的设备生产商)签定采购合同,分几次订购全年96台的设备量,“当时GT公司的产能才百把台,彭一跃成为GT公司的最大客户。”

  这样一来,江西赛维等于是扼杀了国内所有竞争对手。“他们想扩产短期内也扩产不了,因为设备买不到。”

  王刚对彭小峰的评价是,彭有先见之明,其对市场看得比较远,“看5年以上”。

  但尽管如此,LDK真的投产时间是2006年6月份。7月,王刚就将资金砸给LDK,“1500万美金,占的比例只有一点点”。

  当时的估值确实已经很高。其他投资者说王刚疯了,公司还没成型就敢投。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刚移 动了一下身子,“当时的风险其实不大,事实证明我比别人看远了6个月”。

  随后,LDK紧接着经历三次融资。7月31日做完第一轮后,根据公司经营状况,8月份公司说需要5000万美金,公司和王刚当即着手做方案。

  “所有的方案设定,法律文件,交割,投资者这边都是我在做。一共7、8个投资者,他们也没有不同意见,而且公司就认我一个人,到9月底完成第二轮。”

  第二轮融资额为4800万美元。

  一个月后, LDK和王刚计划进行第三次融资。

  这个时候,投资额度已经是疯抢。

  转眼之间,第三轮融资2250万美元。前后三次融资,LDK共筹集资金8550万美元。

  同时,此时的LDK开始演绎一个个神话:2005年7月成立公司,2006年4月第一块多晶硅片已经出炉,7月份产能达到100兆瓦,9月份实现盈亏平衡,10月份产能便达到200兆瓦,当年实现盈利2800万美元;截止到2007年8月份,江西赛维已完成销售收入4.8亿美元。

  正是PE的积极参与,资金的及时到位,使得LDK能够在最短时间签定原材料定单,布局全年的竞争策略。

  王刚也表示,在江西赛维身上,资本的力量体现得更完美一些。有了资金公司就定原材料,设备也是提前一年下定单。据公司公开披露,在2007年初,LDK2007年全年的原材料已经备齐,2008年定单的一半已经有原材料保障。

  事实上,在王刚主导的上一个项目----无锡尚德身上,资本的作用已经显现。

  无锡尚德:第一个签字的机构投资者

  有一天在太湖边和施正荣谈完后,王刚和身边一位同事私下交流时说:他很快会名列中国百富榜,只是他现在还不知道。

  果然在无锡尚德2005年底上市后不久,当时的施以180多亿的身家,超过前首富黄光裕。

  无锡尚德在中国的PE界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如果说蒙牛为PE打开了一扇窗,那么无锡尚德的成功则为PE敞开了大门。此后PE在中国大陆热火朝天,无锡尚德也成为PE“言必称希腊”的范本。

  在记者2007年上半年参加的一次PE会议上,竟有3位投资者在演讲时称自己成功投资无锡尚德项目,并以此显示自己英明的投资决策。

  尚德案例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事实上,在这个教科书般的成功案例当中,不得不提一个关键人物——王刚。

  作为签署投资意向书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的机构代表,王刚从一开始就对无锡尚德项目充满信心,并表示:“只要国有股退出,我们就肯定投。”

  坚定的投资声音,给了公司与当地政府谈判(国有股退出)的力量。

  不过和江西赛维一样,王刚在介入无锡尚德时(2005年春节时期),项目也是处于初级阶段,当时国有股还没有退出,包括小天鹅,施占的股份相对较小,只有20%左右。

  第一次洽谈是与无锡尚德的管理层,“谈的时候就感觉这个企业非常好:公司的毛利率在30%以上,2004年已经有近2000万美金的净利润,行业也是新兴的行业,然后在技术壁垒上,国内当时是没有的,独此一家。短期内国内没有人能够赶得上。”

  当时主要是了解一些无锡尚德的市场,尚德的产品以及客户,还有出口情况,包括整个市场的发展前景,整个价格趋势,以及无锡尚德为什么能做这个。

  不过,施正荣当时的初衷是进行国有改制,希望以债权的方式做过桥贷款,以便收购国有股份(约占40%,其他民营股份占20%),但施要收的股东有7、8个,非常复杂,几乎没有人觉得能够做下来。

  同时,有其他投资者认为,太阳能产业是很新的行业,不了解,况且尚德是两头在外(原材料、销售都在外),公司的竞争优势在哪里?人的成本和土地的成本优势很难发挥,一般投资者看到这个就觉得很难。

  不过王刚的判断和别人不一样。王刚认为,国有股的问题可以先放一放,先摸清楚市场的问题,这样才能决定项目是否值得投资。

  接下去一个月时间,王刚有80%的时间在做市场调查,拜访了不少于5家德国客户,由此法国NBP成为当时最了解太阳能行业的投资机构。

  2005年2月调查完毕,反馈给企业很多信息,包括建议公司以欧元定价,因为很多客户在欧洲,而欧元坚挺。

  这个时候,基于调查的结果,王刚在内部的非正式场合表态:这个项目一定投。

  2005年2月24日,法国NBP和施正荣签订了投资意向书。

  这一投资意向书中的条款也成为后来法律文件的蓝本,“最终的投资文件以这个为准,包括权利义务,未来的保障等等。”

  此时,国有股的谈判也渐入佳境,在投资者安排过桥贷款之后,国有股顺利过户。投资变得一帆风顺,最后投资额度很难拿到。”

  最终,王刚投了1500万美金(当时NBP单笔投资的上限),为第二大机构投资者。但就是这样,当时也有投资者不愿意投资,“对行业看不清“。

  而王刚对尚德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除了资金之外,王刚的调查以及对太阳能行业的前瞻性看法,使得许多投资者体会到太阳能企业的潜在价值。

  事实上,参与无锡尚德项目,已经是非常荣幸。所有的参与者都获得了十数倍的回报,“一夜致富“。

  而这之前,由于NBP参与投资瑞声科技(香港上市公司,2018.HK),王刚间接地帮助潘政民和吴春媛夫妇成为2006年的新科深圳首富(财富58.2亿)。

  寻找尚德、赛维之后的下一个

  投资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从激情的角度来讲,无锡尚德是机缘巧合,江西赛维LDK是从无到有,都有激情的因素。

  至于投资疲劳还是有的,因为上面两个案子是比较伟大的案子,做成后都很有成就感。现在激情当然是要寻找下一个LDK。

  “我们和别人的投资不一样“,王刚表示,在做完一个项目之后会继续挖上下游好的企业,“往上游和下游都会有不错的企业,大行业是一样的,这样节省了对行业了解的大量精力。”

  除了无锡尚德和LDK之外,典型的还有,在2004年法国NBP投资完德信无线成功后,王刚找到了瑞声科技。

  瑞声科技是手机微型发声器件行业内全球前五名的制造商。

  NBP在2004年投资德信无线(全球最大的独立手机设计公司,2005年5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时候,接触了手机的很多客户,包括手机上下游产业的供应商,因此对行业了解比较深,比较细。

  按照王刚的介绍,瑞声科技的项目是自己研究时发现的。王刚对记者表示,找过去的时候,瑞声科技正在做私募,所以当时就参与了投资(几百万美金)。

  如今,王刚拥有一张令人羡慕的成绩单。在其投资的7个项目中,已经有5个完成退出,回报相当惊人。

  “截止到目前,在中国的投资获得了7倍以上的回报。”

  而在无锡尚德和LDK项目上,NBP的回报达到十多倍。

  同时,项目的成功,让王刚对PE的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一些心得。“VC是看人看商业模式。PE是如何在很短时间内抓住要领,把行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很快理解,问到行业最要害的问题。”

  至于评判标准,大致是行业毛利率、未来价格趋势,公司增长潜力,公司的团队,以及企业真正的优势,“标准都差不多。”

  “我想最终是如何去理解和消化这套相对标准化的标准,投资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你要知道这些逻辑,还能把他们糅合在一起。好比对音乐的理解,你不能在学会所有音符之后就能作曲,就是做了也没有大师那么好。”

  比如在LDK项目上,王刚认为,作为无锡尚德上游的企业,LDK在控制设备和原材料的时候,竞争对手短期内已经没有办法获得发展,而下游(尚德等太阳能电池企业)的需求很强劲,这个时候,LDK的成长是爆发式的。

  “不能光看当时没有盈利等因素,事实上第一轮投资时,LDK的设备还没有完全投入运行。”

  不过LDK的成功也给王刚带来了压力。“做了无锡尚德和LDK之后,有一段时间,做小项目都不太有激情。”

  一年多时间,NBP没有投资新的项目。

  “做完LDK案子之后,重点是打造一个团队。”王刚对记者解释,在做前面两个大项目时,几乎就是一个人完成的,这样做其他项目就没有时间。

  目前这家有着法国外贸银行资金背景的PE(全球管理着32亿欧元),在亚洲正在扩大投资规模:一年希望在中国投3到4个项目。以前由于人手不够,一年只能投1到2个案子。

  目前NBP在中国的团队已经增加到8个人(上海5个人,香港3个人)。人多了之后能够看更多的项目,以前做一个项目要6个月左右,现在有了团队在单个项目花的精力相对少些。王刚称,现在自己基本不看项目初稿。

  关键是如何超越自己,在两个特别成功的项目之后,王刚自己也在寻找下一个LDK,“不一定在太阳能行业,可能在其他行业”。

  据悉,NBP目前了解的项目已经有一些,“能源类资源类有2个,制造业有2个,服务业有1个,今年底或明年初至少会投1个,多则3个。”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