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食用油价格上涨中小企业难享行业盛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16:37 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信息网

  摘要:今年11月19日-21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大马交易所和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在广州举办了第二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与会专家认为,至少到明年的3至6月,国内油脂整体价格将继续上涨,并且不排除加速上涨的可能。与此同时,零售终端的价格上涨虽给不少压榨企业带来发展壮大的机会,但业内专家认为,目前整个行业的整合仍然有限,中小企业难享行业盛宴。

  现状:食用油价格呈现全面上涨之势

  据国家有关部门价格监测显示,在11月份的上半月内,国内市场食用油价格呈现全面上涨之势。其中,全国花生油平均零售价格为每升19.54元,比前一周上涨0.22元;全国菜籽油平均零售价格为每升11.47元,比前一周上涨0.12元;全国豆油平均零售价格为每升10.0元,比前一周上涨0.13元。

  据业内人士统计,国内食用油市场从去年11月开始涨价,到目前为止,今年花生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6%-30%;菜籽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5%;大豆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3%-36%。

  缘由:国内国际市场原材料大幅减产

  今年油料市场很特殊,主要是原材料价格涨幅太高,这主要源于国内国际市场原材料大幅减产。

  在国内市场,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0月份发布的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大豆的播种面积为880万公顷,较2006年下降了5.17%;大豆产量为1440万吨,较2006年下降了9.81%;2007年中国油菜子播种面积为648万公顷,较2006年减少5.95%;油菜子总产量为1200万吨,较2006年减少5.13%。

  在国际市场,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大豆种植面积减少约15%。而我国所需大豆有三分之二都需要进口。据中国植物油公司总经理王印基透露,2007/08年度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将占到全球大豆贸易总量的45%,这一比例几乎是上个年度的一倍。

  因此,全球食用油原材料减产直接导致中国食用油原材料价格上涨。据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信息显示,今年大豆收购价格上涨55%,菜籽油上涨幅度也接近48%。

  调控:发改委、农业部等多部门出台多项政策

  为了缓解食用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局面,发改委、农业部等多部门近期专门出台多项政策进行调控。早在9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就专门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大油料作物的补贴力度。随后,国家发改委于国庆节前夕,组织在京津沪与其他沿海的大中城市首次抛售了20万吨中央储备食用植物油以稳定价格。

  即便如此,食用油价格高企的局面仍未缓解。发改委又在11月初,专门约请部分大型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告诫食用植物油企业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合谋涨价等。

  据了解,中国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建立完善的粮油储备系统。中国政府将在今年底从美洲购买40万吨豆油,用于国家储备,并在适当的时机投放市场。对此,中国粮油学会专家分析,国家有关政策的效果不能立刻显现,购买的储备再快也要明年才能到岸,因此,食用油价格高位运行的状况将至少持续到明年第二季度。

  银联信分析:

  在原材料价格和终端零售价格双双高企的同时,给整个食用油行业带来了一个火红的牛市。今年大赚一笔的粮油企业不胜枚举。但是,由于目前整个行业的整合仍然有限,中小企业处境依然堪忧。

  首先,从行业集中度来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狭小。

  自小包装食用油在中国市场推广后,在中国形成了高达200多亿食用油市场,分布各地上百家企业。这个市场以每年20%-25%的速度快速发展。然而,这个高速发展的市场却在2004年的大豆危机中一度陷入冰封期。2003年,整个食用油行业仍然令人乐观,全行业全年实现利润21.89亿元。然而,繁荣过后的2004年,美国农业部先调低大豆产量,导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连续上涨,价格上涨近一倍多。与此同时,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集中采购美国大豆。后来,美国农业部又调高产量数据,国际基金紧跟着反手做空,大豆价格突然直线下落。巨大的价格落差,一下子将众多依赖进口原料的中小企业逼向绝境。

  此番危机之后,以中粮、嘉里粮油、ADM为代表的粮油借机广泛布局,瓜分粮油压榨市场,并且逐步形成“金龙鱼”、“胡姬花”、“福临门”、“鲁花”等主要品牌。有数据显示,经过2004年的洗礼,日处理原料千吨以上的粮油企业只有47家,年处理油料能力却达5138万吨。

  自从2004年的行业整合后,我国食用油行业市场份额已经相对集中在嘉里、中粮等少数大型企业集团手中。因此,虽然食用油行业的繁荣可以给中小压榨企业一个复苏的机会,但是空间十分有限。

  其次,双寡头垄断有能力联合操纵价格,中小企业缺乏话语权。

  这种集中在嘉里粮油和中粮先后重组后显得更加明显。2006年3月,中谷粮油集团并入中粮集团,组建700亿粮油航母的事件刚刚落幕,中国食用油另一巨头嘉里粮油就被棕榈油巨头丰益国际收编。为完成食用油加工的庞大版图,丰益国际还将通过与国际粮油巨头美国ADM换股的形式,全资控股益海集团。益海集团是ADM和丰益在中国投资成立的粮油集团,拥有数个规模较大的食用油压榨厂。合并完成后,中国市场上,内资与外资对垒的双寡头已经形成。这种局面短时间内难以打破。

  中粮和嘉里旗下的食用油品牌由于商场占有率高,已经可以达到联手操控价格的能力,因此未来中小品牌的生存将举步维艰。食用油领域目前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国际品牌之间进入规模化竞争,因此中小企业被吞并的命运将不可避免。

  第三,中小企业花生油掺假现象回升,信誉受损。

  一些食用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由于实力有限及品牌知名度不高,不能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又不能按比例地上调产品的零售价,为了生存只能另找出路,而出路之一就是掺假。据广东省工商局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07年第2季度广东市面上流通的花生油合格率只有75%左右,掺假现象有所抬头。本次抽查到41批次标称是花生油的商品,经检验有22批次商品不符合GB1534-2003《花生油》所规定的指标。本次抽查花生油商品超过50%有掺杂现象,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由于近期粮油价格大幅上升,直接影响到花生油的原料价格提高,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用原料价格较低的其它食用油代替花生油。

  银行信贷提示

  目前,在中国食用油市场已形成国有巨头和外资寡头两相对峙的局面。这种寡头格局将对中小食用油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可能导致行业进一步整合。食用植物油行业具有量大利薄的特征,要获取高额盈利必须实现规模经济,而要形成规模就必须有资金作后盾。在这样的市场中,中小食用油企业基本不具备竞争实力。因此,银行信贷尤需谨慎。

  中小食用油加工企业贷款风险包括:

  一是抵押担保品不足。中小食用油加工企业主要以加工、营销油料产品为主,固定资产投资不多,而金融机构信贷抵押主要看固定资产。企业贷款难,很大程度难在没有足够的抵押物,没有可靠的信用担保。

  二是流动资金需求季节性强。油料生产大多有很强的季节性,这决定了企业只能季节性收购、常年加工销售,企业收购资金需求量大,占压资金多,需要大量流动资金。金融机构受抵押担保、贷款期限等规定的制约,很难满足其贷款需求。

  三是银行开户的地域局限。中小食用油加工企业多是从产地发展起来的,企业往往在产地开户,而跨区域经营,许多企业反映开户银行的信贷服务能力与企业跨区经营的信贷服务需求不对称,造成企业的信贷服务需求难满足。再加上农村金融机构不健全,机制不完善,信贷资金总量供给不足等方面的原因,都严重制约了对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和质量。

  银行对食用油企业的信贷选择:

  在经营特点方面,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来设计信贷产品,构建统一的信贷流程,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贷效率。

  在信贷评估方面,强化对信贷企业非财务信息和软信息的分析判断,建立简明实用的信用评级体系;通过对企业家业务素质和信誉记录的考核,重视企业潜在还款来源和持续盈利能力的评价,探索信用贷款的发放和管理模式,而不过分依赖抵押担保。

  同时,银行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行业经济的分析研究,在输出资金的同时,对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辅导,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水平,努力实现银企互利共盈。

  [本文由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信息网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