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三部委调门各异 装备制造业保险方案初定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9日 03:56 经济观察报

  张向东

  一份旨在推进装备制造业国产化、为中国重大装备引进保险机制的可行性报告已经起草完毕,目前正交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保监会,以及财政部相关部门审阅。

  12月6日,参与报告起草的人士透露,该保险机制主要针对国产重大设备首台首套的推广和使用。报告建议,国家财政在企业投保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额度建议为保费的50%。

  根据设计方案,在重大装备的研发阶段,由设备研发和生产企业为设备购买保险;而在设备交付使用后,则由使用企业购买后期保险。

  这一方案还有待保监会和

财政部讨论和修改。上述方案没有确定保险具体的赔偿额度,因为“这需要保监会和保险公司的研究和协商才能确定”。而中国保监会相关部门拒绝透露方案的具体细节。保监会相关官员对本报表示,方案目前处于研究和讨论阶段,还没到实施的地步,若要真正实施,难度不小。

  装备制造业引进保险机制,是去年国务院明确提出的工作重点之一。2006年6月2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尽快研究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和项目业主对首台 (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投保。

  所谓首台首套是指,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国内企业自己研制成功的第一台设备或第一套技术,一般均为一些领域的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目前,中国重大装备领域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大多为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100%需要进口;石化装备80%都被进口产品挤占;冶金、电力、机床等相关领域的先进设备自主化尚不足60%,这导致了大多数中国企业不惜花费巨资购买国外设备。相关人士估计,中国每年进口设备的支出达上千亿元。

  相关人士说,中国企业不用国产设备的最大原因在于国产设备的技术不过关,企业担心核心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企业的瘫痪甚至停产。而首台首套的研发和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生产企业研发重大装备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中石化原重大装备国产化办公室主任王廷俊说,装备制造业保险机制的主要障碍在用户,很多用户对此积极性不高,大家都愿意选择进口设备,承担较小的风险。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则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关键在于具体保险模式如何设置。王廷俊早期曾参与保险机制的研究和讨论。

  

国家发改委推进首台首套所采用的方式,是依托重点工程提前对接,即由设备使用企业或项目先提出申请,再交由生产企业研制和生产。参与方案研究的人士说,方案建议研发和生产阶段的保险费用由设备生产企业全额承担,万一失败则由承保公司赔偿。而在交付使用后,保险费用则由设备使用企业承担,同时国家财政予以适当比例的补贴。不过,在使用过程中,保险主要针对的是关键零部件。

  上述人士对方案能否实施表示担心。他说,保险机制主要是靠市场手段来运行的,但是对于首台首套来说,可能是花钱不讨好,收益无法预期。保险公司是否愿意为装备制造业投保,还要看保监会最终如何制定保险模式。

  知情人士说,国家发改委是推动上述方案的最大支持者,但方案中财政补贴和具体保险方法所涉及到的部门则表示“谨慎和犹豫”。

  不过,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已经承诺,对于使用首台首套的企业,在项目审批上将优先放行。同时,在石化、冶金、电力等重大项目中,将明确提出国产化率的门槛,达不到相关标准将不予审批。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