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改补需方大局已定 各方开始赛前热身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03:01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生产、流通、投资各方开始“赛前热身” 本报记者 魏玮 尽管医改的最终方案尚未面世,但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政策的出台,“补需方”的大方向大局已定,供应方将逐渐丧失一些现有特权,很多尚未解禁的医疗领域也将慢慢开放。 中原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如果13亿人口人人享受医疗基本保险,全国医保的年筹资规模总计将达到2000亿元。医疗卫生机构将真正向“非盈利机构”的性质看齐,同时,医药行业也将面临较大的投资机会。 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本已嗅到这个利好风向,私下开始搜寻最佳投资机会;普遍缺少创新性和知识产权的国内制药行业一向各自为营,在新政的刺激下也将体现“马太效应”,并更趋于集中;医药流通行业则搭上“医药分开”的班车,力图开拓更多的盈利模式。 境内外投资者最兴奋 各种社会资本已经开始抢跑。这不仅因为他们预见到未来社会资本可以进驻目前封闭的医疗产业领域,如三级综合医院;还因为医改的“补需方”政策将带来上、下游海量的融资需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社会资本嗅到了三个兴奋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鼓励社会参与”以及“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我国从1998年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今年7月开始试点,2008年扩大试点,2009年试点城市将达到80%以上,2010年将覆盖所有城镇居民。 这就是“补需方”的重头戏。一旦居民医疗消费能力得到增长,医疗需求将更加大幅度增加,现有的供应方就不得不开始“扩容”。 这方面的尝试已在各地涌现。今年3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华夏医疗出手1.57亿元收购了重庆市惟一一家市级民营二级综合医院——爱德华医院的55%权益及相关医疗业务,公司股票复牌后,股价随即上扬20%。7月25日,顺德民企共同投资8亿元组建广东同江医院,这是目前顺德已批准立项的惟一一家三级甲等水平的医疗机构,同时也是广东省卫生厅批准的最大型综合性质的民营医院之一。8月8日,哈尔滨首家合资组建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哈尔滨顺迈医院正式成立。 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向记者表示,中国的医疗现状是供不应求,政府的投入有限,也很难改善这种状况,因此医疗产业的融资必须和市场结合,这将为境内外投资机构提供巨大的机会。 境外资本也投注了更多的目光。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峰会上,凯雷的代表表示,要在中国开辟医疗产业市场。山东心脑血管医院院长王保平认为,现在是国际资本进入的好时机,之前有很多国际资本通过港澳台通道已经隐秘进入。从政策面看,海外资金进入的时机到了,而且很猛。未来一段时间的医疗并购案将会越来越多。 当然,社会资本进驻医疗产业还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北京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认为,虽然政策面放宽了,但社会资本要想盈利还面临很多问题,比如产权问题,医院营利与非营利的界定问题等。华夏医疗集团有限公司行政总裁蒋涛也表示,民营医院不缺钱,但缺国家政策的引导,比如人才、科研项目等。 药企也将诞生“航空母舰” 除了医疗服务行业,国内的制药行业也在紧张等待医改一锤定音的时刻,等待医药如何分开,以及药品自主定价尺度上的裁决。 长期以来,国内制药行业都走不出仿制、抄袭,缺少知识产权,缺少创新性,替代性严重的圈子,恶性竞争循环发生,再加上医药采购制度使得制药公司完全依赖医生处方,直接导致非正常营销手段的肆虐,使得“红包”、“回扣”现象愈演愈烈,而整个制药行业却日渐式微。 由于利润率低,目前制药行业甚至出现了医药公司拓展各种投资业务,对主营业务却漫不经心的现象。这些公司投资收益逐渐丰厚,甚至占了总利润的大半壁江山,资本的趋利性和急功近利暴露无遗,产业竞争力却一落千丈。 已于今年10月开始实施的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用提高新药注册门槛的办法,使得国内制药行业开始反省自己的盈利模式。对技术较为简单的基本用药,国家的定价机制越来越细化和具体,这就使得很多以生产这些普通药物为主的制药公司更加缺少产品定价权。国内药企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合资药企在自主定价权上明显占有政策优势。 要想占据市场,争取更多的利润空间,就不得不致力于开发新药。而开发新药不仅需要“烧钱”,还有漫长的观察期。在美国,2002年每开发一个新药的费用平均已达8.2亿美元。 另外,随着明年新的《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始实施,原料药生产企业将受到很大冲击。大型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大多没有达到该标准的要求,需要加大对环保设备的投入;对中小企业来说,环保成本的提高将使企业无利可图,这将提高整个行业的进入门槛,使行业的集中度提高。 因此,集中度提高将成为制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专家指出,要在2011年跻身中国医药十强,年销售额必须达100亿元人民币以上。建立“航空母舰”既可以打造品牌优势,又能集中人、财、物力上的优势。目前国内制药业已呈现地区集中的态势,从今年实现利润的省市分布看,净利润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中,江苏位居各省市数量之首,浙江、北京、广东、山东随后。 在这方面“华源系”走在了前列。作为国资委选定的医药行业整合平台,华源系已控制了北药集团、上药集团和三九。银河证券研究员李鹰鹏估计,华源系未来极有可能还要对旗下的医药类资产进行再整合。 此外,国家对普药的集中采购也造福了一批制药公司。国家药监局于近期公布了首批定点生产“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的企业和品种,涉及双鹤药业、西南药业等8家上市公司。国泰君安研究员易镜明分析,在定点生产的政策下,同样产品限定最高零售价格,尽管利润有限,但能避免以往的非理性压价竞争行为,基本利润可以得到保证,而且通过扩大产品销售覆盖面,从而获得额外的销售收入,带来内生性的增长。而这其中,大型普药企业受益最多,如华北制药入围的药物品种共占主营收入的55.25%和主营利润的41.4%,受益程度最大。 医药分开造福流通企业 “医药分开”是十七大明确提出的目标。尽管医药分开能否有效解决“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端还有待观察,但医药分开已经给医药流通企业带来了崭新的盈利渠道。 中原证券研究员王博认为,医改将带动社会医疗总费用的大量增加,所有医药子行业都将由此获益,特别是医药流通和医疗器械。 以南京的“药房托管”为例,2006年2月,南京市率先开始二级及二级以下近200家医院“药房托管”的试点工作。具体做法是,将医院药房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权仍属医院,将经营权和管理权交给医药流通企业,双方进行利益分成。前不久,南京又宣布年底前将在市属9家三级医院实行“药房托管”。 中信建投研究员周鸣杰分析认为,在零售终端中,医院的销售量占整个药品销售量的80%。政府在进行托管时,往往会选择当地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比如南京市政府就选择了当地最大的经销商南京医药。这些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会因为规模优势可以得到更低的药品零售价格,从而形成正向的良性循环,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的规模将会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其市场占有率也会相应提高。 国内医药商业前三强占医药市场销售比重,由2003年的13%提高到了2006年的18.95%,但和美国比较,后者市场份额排名在前三位的医药流通企业已经占到全国总份额的80%左右。王博分析,未来,国内医药生产型企业对龙头流通企业的依存度也将越来越高,“大鱼吃小鱼”的并购案例将不断产生,强者恒强的局面将愈演愈烈。 专家预计,2008年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无论是药品批发和药品零售企业,其市场容量会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而逐渐提高。同时随着我国医药流通市场的逐步规范,医药流通的龙头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也会相应提高。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