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石永怡:搭建气象服务传媒大平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1日 05:30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邢云飞 北京报道

  说起天气预报,无人不知,然而对于天气预报幕后的制作者,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石永怡和她掌舵的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最初的4分钟天气预报到今天的100多档不同形式的气象节目,石永怡掌舵的华风集团已经从最初的影视制作成长为气象传媒的产业集团。

  小窗口蕴涵大商机

  《华夏时报》:很多人都看过天气预报,但大家却并不是很了解天气预报背后的华风集团,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石永怡: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们自己长期以来在宣传方面保持低调造成的,华风集团作为中国气象局的下属企业,承担着天气预报的公共服务职能,中国气象局和我们自己更多是在强调华风的公共服务使命,所以在企业形象和品牌的宣传方面,就显得相对薄弱。

  事实上,我们现在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比如随着数字的发展,中国广电产业格局也在发生变化,传媒市场涌现出新的价值热点和发展趋势。这种转变必然会带来新机遇,利用气象行业充分的服务信息资源,转化成面向公众的传播优势,完全有实力以一个行业传媒机构的姿态,获得媒介市场竞争优势,而这时华风品牌的强大与发展,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简明而有效的方法。作为一个企业组织,华风在履行公共气象服务社会职能的同时,也需要实现创造价值和自身发展的经济职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华风的企业品牌价值还有很大的一个利用空间。

  《华夏时报》:一些人认为,天气预报作为一个传统形式,没有什么新的商机,发展前景不是很乐观,您怎么看?

  石永怡:天气预报最早的收益就是通过那个“城市景观”窗口来实现的,当时社会并没有对那个小窗口表现出强烈的反应,而在如今不断增值的情况下大家想要通过这个小窗口展示自己的企业形象还都要排队。这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商机是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关键在于怎么发现。就拿刚才提到的手机电视平台来说,这一方面具有公共气象服务的社会效应,而另一方面,随着流媒体手机电视的广泛应用,这个平台的终端用户越来越多,谁能说这其中没有可以开发的商机。

  目前,数字电视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但随着观众收视习惯的改变,必定会纳入到主流的传媒系统中。更进一步讲,华风现在明确的“公共气象传媒大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仅仅是天气预报的概念,而是一个广泛包括大众媒体、分众媒体和个性化媒体的泛产业式组合模式,其中,不仅丰富了公共气象服务是核心职能,而且融入了现代传媒的时代特点,同时商机也就在其中。

  《华夏时报》:您刚才提到商机是在发展中不断被发现的,您能谈谈作为CEO,应该怎样抓住商机?

  石永怡:其实也没有这么复杂, CEO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把企业做大,而把企业做大的这个发展过程也就是抓住商机的过程。华风集团前身成立之初只有30万的注册资金,手里的资源也只有中央电视台的4分钟天气预报。而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档节目,这其实就是不断地发现商机、抓住商机的过程。而这其中的诀窍可能就像(中国气象局)局领导评价华风的那样:“这个班子是想事、做事的,所以才能成事。”

  《华夏时报》:在制作这个节目的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石永怡:纵观世界电视气象节目,由气象部门制作,中国是独一例。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作为中国气象局下属的专业影视机构,在气象专业方面有强大的优势,但在节目制作技术方面却不够成熟。但是为了发展,就得抱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信念往前走。

  社会责任与企业盈利并不矛盾

  《华夏时报》:那您认为在实现公共服务和自身发展之间应该怎样实现平衡?

  石永怡: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实现公共服务与企业盈利自身发展之间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寻找到两者之间的一个结合点。我们现在提出的“以现代传媒的大产业思维,承载公众气象服务的事业使命”的企业发展目标实际上就是这个结合点。通俗点说,就是通过企业发展扩大华风集团产业化规模的方式来更好地实现公共气象服务。

  《华夏时报》:您能否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石永怡: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比如说我们提出的“无缝隙气象传播网”,在这个网里,包括大众化的传统媒体网、分众化的数字专业媒体网和个性化的新电视媒体网(包括IPTV、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 不同的信息传播渠道,开辟了不同的通达受众的新途径。充分利用传播技术革命性的变革所带来的全新方式和渠道,形成三网的优势互补才能提升我们的传播能力,从而达到气象信息传播的最大覆盖率和最佳传播效果,真正做到无缝隙覆盖,即:范围没有缝隙、人群没有缝隙、需求没有缝隙。不同内容、不同特点的气象服务,最终实现的是气象服务的立体式覆盖,而这个网本身的内容也正是现代传媒产业的组成部分。

  《华夏时报》: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社会责任和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您是怎么看待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的。

  石永怡:可以这样理解。在现在的经济社会中,企业是基本的社会单位,企业所提供的优质服务就是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最重要部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实现盈利。只有实现盈利,才能说明企业提供的服务对社会是有价值的。

  而这样的逻辑关系对于华风来说可能会更为明显,也就是说,只要根据需求的变化不断地拓展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华风就能够实现盈利和发展。反过来,如果难以实现盈利和自身发展也就意味着华风在公共气象服务方面不够尽职。所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

  “柔情”管理作风

  《华夏时报》:听说华风集团的人员离职率很低,在目前人才流动性很强的大环境下,您怎么看?

  石永怡:我是一直反对增强员工流动性的,也经常因为这个事情跟有关同志争论。做电视节目,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对我们来说,员工流动性强不是好事,很多有经验的人都可能就在这种流动中流走了。其实,现在很多企业也已经开始重视这一点了。

  《华夏时报》:那您能介绍一下您的做法吗?

  石永怡:这应该从企业文化和制度保证两个方面来说。不可否认,目前华风的薪资待遇在业内并不是高的,但是却很少有员工的流动。因为华风形成的企业文化让大家都感受到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看到了华风的发展前景。而另一方面,华风也在员工激励和员工忠诚度方面建立了一套长效机制,通过与工龄挂钩的晋升制度和福利制度从正面鼓励员工,从制度上保证了员工的安全感。

  《华夏时报》:那您认为这样会不会让员工感到过于安全而削弱了危机意识,对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造成伤害?

  石永怡:这是两种不同的管理风格,严格的管理者习惯于通过“末位淘汰制”之类的制度加强企业的换血机制,一方面企业能够不断地补充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也能够形成企业内部的危机意识,激励员工。而我可能属于善良的管理者,习惯于从正面激励员工。而这两种不同的方式都能够达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况且,有时候在“末位淘汰制”下淘汰的员工也是很优秀的,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损失。而且对其他员工也造成了不利的心理压力。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