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美国次贷危机 银行不能低估金融衍生工具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8日 11:21 北京联合信息网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日前在北京表示银行不能低估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也不要固执于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次贷危机还远未结束。银行在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时要审慎,美国次贷危机已凸显了此类交易的风险。

  “最近几年金融衍生工具开发过快,全球流动性80%是衍生品造成的,”沈联涛说,最近几年私募股权、对冲基金等全球金融体系“新玩家”快速成长,金融衍生工具开发也越发迅速。

  英格兰银行11月刚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规模为7000亿美元,占190万亿美元的全球金融资产不到0.5%的份额,但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规模高达415万亿美元,衍生品市场规模已占全球GDP的8倍到10倍。

  沈联涛分析指出,虽然7000亿美元的次级抵押债券不到全球金融市场金融资产的0.5%,但因为美国这两年次级抵押债券到期不能偿还的数量增加,导致整个资产支持证券亏损扩大,评级降低,投资者对整个资产支持证券失掉信心。0.7万亿的美元次级债券资产感染到了10.7万亿的资产支持证券(ABS)市场,而这10.7万亿的资产支持证券(ABS)市场实际上是大银行尤其是欧盟体系银行主要的流动支柱,这些风险重新流回到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某些银行就出现了融资的困难。

  沈联涛还表示,次贷危机还远未结束,而在危机中英国诺森罗克银行爆发的挤兑危机在其百年历史中是第一次出现,这值得中国的银行注意。对银行业来说,需要更好的银行流动性安排和计划。“次贷危机是实体经济开始缓慢下来、风险上升的反映,衍生工具市场出问题,实体经济也一定出了问题。”

  “中国的银行缺乏处理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经验,因此,银行IT系统和风险系统面临相当大的压力。”沈联涛表示,次级债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意义是,它揭示了市场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不能被截然分开。中国的银行要居安思危,不要低估衍生工具的风险,并且要着力解决衍生工具透明度不足的问题。面对衍生产品一定要谨慎,不要说你有我也要有,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好风险防范系统。

  银联信分析: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及分类

  1、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出现很晚,品种数量十分庞大,并且又正处于发展中,故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进行界定十分困难,种类划分也难以统一。事实上,对于这种工具的译法国内也有多种,有金融衍生商品、金融衍生产品、衍生金融产品、金融派生品等等叫法。其英文名称则只有一个——Financial Derivative Instrument。

  综合各家定义,我们可给金融衍生工具作如下定义: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以另一(或另一些)金融工具的存在为前提,以这些金融工具为买卖对象,价格也由这些金融工具决定的金融工具。

  2、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

  按照金融衍生工具自身交易方法及特点,可划分为如下四大类:

  1、远期合约(Forwards):指合约双方同意在未来日期按照固定价格交换金融资产的合约。远期合约规定了将来交换的资产、交换的日期、交换的价格和数量,合约条款因合约双方的需要不同而不同。远期合约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合约、远期

股票合约。

  2、金融期货(Financial Futures):就是买卖双方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价的形式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交收标准数量特定金融工具的协议。主要包括货币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三种。

  3、金融期权(Financial Options):是合约双方按约定价格、在约定日期内就是否买卖某种金融工具所达成的契约。包括现货期权和期货期权两大类。

  4、互换(Swap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共同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定支付款项的金融交易,主要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两类。

  这四类衍生工具中,远期合约是其他三种衍生工具的始祖,其他衍生工具均可以认为是远期合约的延伸或变形。

  但上述分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衍生工具日新月异的发展,上述的分类界限正在模糊,由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种类的金融衍生工具,经过变化、组合以及合成这几种方式创造出来的再衍生工具和合成衍生工具正在出现,使衍生工具的传统分类模糊难辨。如由期货和期权合约组成的期货期权(Option onFutures);由期权和互换合成的互换期权(Swaptions);由远期和互换合成的远期互换(Foward Swaps)等。这些都使刚刚确立的衍生工具分类方法受到冲击。

  二、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金融衍生工具从其诞生至今,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内容和行为准则。在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经营活动日益发展的同时,国际资本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已经成为现有金融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重要的风险规避工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却适得其反。

  金融衍生产品自身的特点和最初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避险,但是近些年来从开始的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已经开始向高投机、高风险转化。近几年来,一系列震动世界的金融危机与风波接踵而来,而这些危机均于金融衍生工具挂上了钩。1994年1月,世界最大的铜矿--智力铜矿公司在金融衍生市场上损失了1.75亿美元;同年12月,美国最富庶的奥兰冶县由于从事金融衍生交易失败而亏损15亿美元,不得不宣布破产;1995年2月23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出现“327国债期货风波”(也称“二、二三国债期货事件”),直接导致了国债期货市场在我国的暂停。

  最典型的案例首推英国巴林银行倒闭。该行国际金融交易员尼克•里森将约70亿美元投入日经225指数期货的多头部位,同时放空近200亿美元的日本公债和欧洲日元债券,这样的投资组合等于在赌“日本债市下跌而股市上涨”的行情,但是没有实施任何避险计划。结果,1995年日本关西大地震使日经225指数连连下挫,带动期货价格巨幅下跌,使巴林银行两百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衍生工具联系在一起。一时之间,金融衍生工具成为了世界经济领域争论的焦点。而近年暴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正是由次级抵押债券这一金融衍生工具引起。因此,沈联涛提醒商业银行不能低估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也不要固执于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在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时要审慎从事。

  三、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问题较多但前景看好

  一个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主要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促进市场价格发现、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有利于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完善金融市场功能。但是目前在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品种比较单一,市场规模较小,专业人员素质差。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制约了市场的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幅度正逐渐加大,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日益显现。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的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内在要求。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滞后发展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其次,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金融机构和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剧,国内的金融企业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使得自己的金融衍生产品经得起国外金融机构的竞争就要推动金融创新、推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也是应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所需。而且对于一些跨国公司而言,要规避利率、汇率风险,他们也必须选择相应的金融衍生产品。因此,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前景一片看好。

  四、强化监管应是贯穿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关键

  如前所述,衍生工具一方面可以起到分割、转移风险,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的作用,另一方面与衍生工具形影相随的投机又可能使风险集中,引致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但是,通过分析近年来在金融衍生市场出现的一系列重大亏损事件,人们会发现,风险主要来自人为因素,即监管制度和交易规则的缺陷或决策失误(主要是风险管理方面的失误),而不在衍生工具本身。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通过加强管理监督和健全法规,积极合理利用衍生工具,避免过度投机,达到趋利而避害的目的。

  [本文由北京联合信息网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