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创维再度出售数字技术股权营销系统大规模股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5日 13:34 经济观察报

  闫薇

  创维数码(0751.HK)今年的改革接连不断。

  11月21日,创维数码发布公告称,其全资附属公司RGB同意出售其与数字技术合共 16%股权予李普、叶晓彬和深圳领优,出售价格约为人民币1.18亿元。之前RGB已经出售其数字技术12%股权予数字技术的高级管理层及雇员。

  公告称,由于机顶盒销售的看涨,其在海外的销售从去年3月31日至2007年3月31日占集团海外总营业额的14%,因此董事会认为数字技术引入三家策略投资者可使集团提高销售及新产品开发能力,为集团带来长期利益。

  就李普和叶晓彬而言,所购股权代价相当于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年度数字技术经审核综合盈利净额的6.89倍市盈率。就深圳领优而言,相当于10.05倍市盈率。

  公开资料显示,创维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数字机顶盒制造,创维数字技术主要从事生产及销售用以连接广播信号的机顶盒和电视盒,并为系统集成商提供增值服务。

  早有预兆

  创维数码称,之前和此次的出售事项是董事会通过分拆上市计划所采取措施的一部分,但董事会并未就分拆上市落实时间表,是否会分拆数字技术上市尚属未知数。

  此前,创维曾透露,创维旗下以机顶盒为主业的“创维数字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的领导和骨干将可认购创维数字的部分股权,但创维仍将保持对创维数字的控股权。这被看作是是创维机顶盒业务将分拆上市的前奏。

  在创维上一个财年中,创维机顶盒贡献巨大。

  截至今年7月,其机顶盒业务在中国大陆市场的销售为港币2.9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有5.7倍的增长,是上一财年创维主要的创收业务单元。数字机顶盒的规模在创维业务中仅次于电视机,在创维所有业务中排名第二,目前在内地机顶盒市场,创维的市场占有率仅次于天柏而位居第二。2006财年,创维数字机顶盒的销售收入为7.33亿港元,是2005年度3.68亿港元的两倍。尽管机顶盒业务去年在创维125.6亿港元的总收入中仅占5%,但是它的成长速度却远远高于彩电业务。受惠于内地积极推进

数字电视转换工作,创维数字机顶盒去年在中国内地市场的销售收入为5.62亿港元,比2005年的1.87亿港元增长了超过2倍。创维在中报中提到,内地已经明确在2015年停播模拟电视,全面进入数字电视时代,因此未来数字机顶盒仍然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今年9月19日,创维发布公告称,将出售一家附属子公司的部分股份。当时,据创维内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透露,创维将出售创维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给骨干员工,用以股权激励。该人士称,这是股权激励的一种方案,同时也是创维改制的开始。9月24日证实,RGB出售其数字技术合共12%股权给予数字技术的高级管理层和雇员。

  营销系统“股改”

  来自创维内部的消息称,创维前董事局主席黄宏生近日在给董事会的信件中提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新要求,其具体目标是:2007-2008财年成本费用下降4亿港元,并且从省出的这4亿中拿出一半来激励有功的管理层和员工。

  创维内部的改革还远不仅如此。

  创维广西、广东、天津、福建等四省销售分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业已完成。“具体做法是:分公司法人化、试行股份制。分公司员工持股49%,总公司持股51%。”广东分公司经理黄心仲向记者详解了这一方案。他同时透露,把49%的“虚拟股权”转让给骨干员工;这49%是“虚拟股权”,主要体现在每年分公司的利润分红上,员工按照持股比例获得分红,一旦出现亏损,总公司拿着员工购股资金可以作为弥补。“如果效果好,创维分公司有可能逐步从‘虚拟股权’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表示,“这是创维集团‘内部创业’的核心。企业目前面临一个问题,招来的大学生,培养几年就面临跳槽的可能,这个做法也是要把年轻的人才留住。”今年30岁的黄心仲透露,获得虚拟股权的员工,所持股份不得转让,三年内辞职将不获期权。

  创维营销系统的“股改”与眼下国内销售渠道的演变紧密关联。杨东文举例说,“创维目前正力推命名为‘酷开’的多媒体娱乐电视,并将尝试将19英寸及22英寸的

液晶电视引入IT渠道,而今后的IPTV则将借用家电的销售网络;同时完善自身流程,与大型连锁商进一步做好对接;第三条途径即是继续拓展自身的4S店。”

  据了解,今年创维营销系统在全国细分成40个分公司。创维此次改革十分谨慎,仅选择四个分公司作为首批试点。杨东文提供的一个背景是:“所有本土彩电企业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难题:分销成本高昂。因为庞大的分销体系与初创时不一样,销售规模并没有太大的增长。因此,创维试点股份制,意在向员工灌输一种观念:你就是老板,促使大家寻找新方法,来提升业绩、效益。”

  记者在创维内刊上杨东文撰写的文章中看到,“在这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沉迷于这种‘增长、规模、价格’的模式。但是,当市场不再短缺,当生产严重过剩,当市场供过于求时,问题就来了。一味地追求增长和规模,最终的结果就是规模不经济,企业大而不强。”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