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再融资受阻 碧桂园“地主”模式面临考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 11:10 财时网
作者: 刘霞 在国家一轮紧似一轮的宏观调控中,碧桂园独有的发展模式似乎正在面临挑战 2007年,以54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跃居国内房地产企业之首的广州碧桂园集团(下称“碧桂园”,2007.HK),或许真的会像其股票代码暗示的那样,成为公司的转折年。 今年4月,成功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碧桂园,以129.12亿港元的巨额发行资金,成为国内房地产商在港交所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规模最大的企业,而这也为碧桂园下一步成为国内最大的“地主”埋下了伏笔。 不过处于急速扩张过程中的碧桂园似乎并不完全满足于IPO所募集的资金。公司在今年9月份公布的半年报中就透露:由于新项目发展及补充土地的需要,将动用IPO所得资金,或进行额外借款。 随后公司就公布了新一轮的融资计划。碧桂园在10月29日的公告中称,将进行国际票据的发售,并于10月30日向亚洲、欧洲及美国的国际机构投资者展开了路演。 然而发债进程似乎并不顺畅。近日有消息传出,路演已经结束的碧桂园决定暂时搁置约10亿美元的高息票据发行。受此消息拖累,公司11月9日的股价遭受重创,跌幅一度达到5.4%。 发债暂缓 碧桂园的此次发债计划可谓是一波三折。公司最早预期发行的债券规模高达15亿美元,由于其后市场反应并不理想,因此碧桂园将该计划缩减至10亿美元,10年期息率也由9.75厘提高到10厘。即便做出如此的调整,碧桂园的发债计划仍未能如期进行。 国泰君安香港研究部分析师姚峣认为,发债计划的延迟除了受美国次级债的影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近期国土资源部对碧桂园在重庆的土地调查。“由于目前调查结果尚未公布,国际投资机构对它的发债计划态度比较谨慎。” 姚峣所说的上述调查,指的就是国土资源部于近期展开的“百日行动”。为了杜绝房地产商囤积土地,以及通过大量圈地来炒作房价,在10月25日至11月7日百日行动的第二阶段中,百日行动领导小组分赴各地进行互检互查。 而碧桂园在重庆长寿湖土地已经签订出让框架性协议的6300亩土地,由于涉嫌当地政府急于招商引资、并以20亿元相对低价转让,成为国土资源部的调查重点。 碧桂园模式 碧桂园这次一口气在重庆签下6300亩土地并最终“引火上身”,和它的发展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于1992年发家于广东顺德的碧桂园,依靠在城郊建高档楼盘起家,擅长以极其便宜的价格获得土地来控制成本,然后进行高端开发。公司早期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目前已经拓展至内地二、三线城市。 由于土地成本较低,公司拥有较高的盈利水平。碧桂园曾公开透露,2004年到2006年间,公司项目的开发成本仅为售价的6%-7%。即便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天价土地频出,碧桂园上半年土地成本仍然仅占其平均售价的7.4%,而在去年这个数字为7.5%。 据悉,今年7-8月,碧桂园新增的2000多万平方土地,总价不到30亿元,平均楼面地价只有145元。以7月份碧桂园在广东韶关武江区西南部投得的土地为例,这块占地达23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30万平方米的地块,碧桂园只支付了4.5亿元,每平方米楼面地价仅为104元。 综合来看,今年上半年碧桂园新增土地的平均成本仅为每平方米200多元。至于土地成本价可低至每平方米200元左右的秘诀,杨国强早前曾回应说,碧桂园购买的都是位置较偏而价格较便宜的土地,其他发展商对此兴趣较低。而公司的选址原则也是以20万至30万人口以上的县城为主,以此来保证销售额。 “目前在二、三线城市,由于很多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招商引资的冲动,因此在谈判中,碧桂园的议价能力比较强。”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发展风险 在国家一轮紧似一轮的宏观调控中,碧桂园独有的发展模式似乎正在面临挑战。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