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联重科: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 21:00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作者:刘瑛

  由科研机构发展而来的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最近获得业内国际标准发言权:这家蜚声海内外的上市公司,代表中国参与了机械工程方面的国际标准的制定。这项国内其他企业很少享有的殊荣,在业内引发了阵阵感叹,再次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

  脱胎重生的产业

  1985年,作为国内惟一集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企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也就是中联的前身——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接受了科研体制改革的洗礼。这是一次质变:事业变企业,科研进入广阔的市场。改制后,财政拨款的“事业费”逐步削减,很多单位或停滞不前或被市场的汪洋大海所吞没,中联人却在市场的大海中很快找到了航向。科研转化成了生产力,中联重科迅速崛起了。

  然而,国内企业因为行业本身技术标准赶不上,发展受到很大制约。许多单位面对欧美行业的技术标准望而却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整个机械行业没有实际性的改善,洋品牌充斥着中国工程机械领域95%的市场。

  “我们必须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实现以产业养科技、以科技促产业的良性循环,才有出路。” 董事长詹纯新这么说。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深刻感受到,机遇与挑战已经到来,在詹纯新的带领下,中联重科迈进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行列。从8人到1万多人,从50万元资金到80多亿元总资产,从渴望每人赚回一台小彩电到年创利税10多亿元,从白手起家到创造1329项具有完全自主

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并实现产业化,长沙建机院将科研融入市场,研发、生产、销售全方位实行企业化运作,其巨大能量以“中联重科”为平台得以充分释放。他们在观念、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创新方面,在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上,走在了全国科研院所的前面。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及其中联重科公司,以科研行业领先,利润行业第一,成为全国科研院所转制的成功典范。

  注重标准下的品牌

  1994年,重工市场如火如荼,前景一片灿烂。正当中联人沉浸在喜悦中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已售的10台混凝土输送泵故障频发,产品性能不容乐观。怎么办?企业如何发展的问题再次让中联人陷入思索: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什么?肯定是技术、质量以及管理。那么,如何提升这三大决定因素?抓源头——标准!中联人很快达成了共识。技术上,中联在国家级技术中心内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标准化研究所,研究相关产品国内技术发展动态,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的公司标准化体系。

  在与国际对接上,中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各国的标准要求,并有针对性的对照产品,进行相应认证,最大限度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根据产品制定不同的标准规范,产品标准规范细分到每个细小部件,严格按照每一个标准规范实施。

  注重标准的结果是创出了“中联”品牌,中联重科迅速成为引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技术进步的“领头雁”。中联重科在工程机械耐磨材料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主持了300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并参与了本行业国际标准的制定。

  游弋世界的航母

  2000年10月12日,中联重科作为湖南装备制造业的标杆,全面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在深圳上市。改制上市当年就成绩斐然,在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绩效排名第22位,在中国工程类上市公司中名列第一。成功上市让中联重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连续被评为最佳成长上市公司50强,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世界工程建筑制造商50强,规模得到超常规发展,主营业务利润快速提升;主打产品泵车,拖泵车市场销售居同行第二;环卫机械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HG系列布料机和TCP系列起重布料两用机国内独家生产。

  发展需要后劲,成功需要创新。中联重科充分利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将每年销售收入的5%~7%用于行业前瞻性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以及新产品的开发。中联重科从零起步,一直以年均增长率超过60%的速度发展,其目前研制的13大系列350多个品种的产品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全球工程机械行业产品类别最丰富、产品链最完整的企业。2006年,中联重科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中,新产品的贡献率超过了一半以上。

  今年5月初,世界工程机械行业权威杂志《建筑机械》评出了2006年度“世界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中联重科以销售额10.88亿美元的成绩名列第24位,国有资产增值200多倍。

  自主研发国内最大起重吨位300吨的汽车起重机;泵送设备以质量好,效率高,活跃在长江三峡大坝,奥运广场,鸟巢建筑等重要施工现场;铣刨机创下国内路面铣刨宽度2.1米的记录;水平定向钻孔机首项纳入863科研计划开挖技术研究项目;压路机能上到青藏高原4000〜5000米的高原为

青藏铁路建设服务,成为中国目前惟一进入这个高度的大型工程机械,“湖南制造”在世界屋脊大展雄姿。如今的中联重科,堪称中国制造的航母。中联重科产品已经远涉重洋,在南极科考站、中东、非洲的建筑工地大显身手。

  中联人以行业领头人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最终完成了由线向面,由面向体的辐射式立体式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联力争用3~5年的时间做到中国第一,未来5年内40%的产品以

自主品牌销往海外市场,5~10年进入全球工程机械企业前10强,将是不远的现实。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