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原酒省级整合之困:产业生态背后的利益之争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0日 14:12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徐悦 "四川数千家原酒企业,目前加入中心的企业不到30家,要以四川原酒的整体名义对外推广,规模就成为了'瓶颈'。"11月2日,四川省酿酒研究所所长、四川原酒品鉴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负责人吴亚东说。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80%的浓香型白酒的原酒源于四川,但随着近年来全国白酒的减产,四川原酒也面临着洗牌。 在此形势下,除吴亚东所在的四川原酒品鉴中心以外,四川邛崃、大邑、崇州等原酒基地的地方政府,纷纷利用当地原酒企业比较集中的优势进行区域品牌打造。 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政策上,四川省经济委员会轻工处处长邱凡涛介绍,川酒目前的产业政策是以五粮液、剑南春等名酒龙头企业来带动行业发展,原酒企业普遍分散、人散,企业散,因此政策上支持力度并不大;在地域上,由于各原酒基地各自为战,各自整合同时却无法实现省内整合,四川省酿酒协会设想中的"强势产业集群效应"举步维艰。 省级平台构想 据资料显示,四川原酒的集群效应初显于1980年代末,兴盛于1990年代。一直到2000年,以邛崃、大邑、崇州、蒲江为代表的川西原酒与以泸州、宜宾为代表的川南原酒形成了整个四川原酒的鼎盛时期。 然而,随着2002年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和行业政策的调整给四川原酒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近千家原酒企业相继破产,刚刚体现出集群效应的四川原酒随即状态低迷,继续呈现出分散格局。 "四川原酒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白酒业的晴雨表,在2001年前,他们的生存方式主要是向山东、河南、安徽等地进行原酒直供,促进了上述地区白酒企业的发展,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原酒企业都甘当幕后英雄,忽略了自我推销。"吴亚东说,"因此我们想借助省级平台进行整合,将四川原酒这个整体品牌进行打造,恢复10年前的辉煌。" 这个省级平台就是四川原酒品鉴中心。据了解,中心主要的整合思路是,将四川四大原酒产区不同原酒企业各具代表风格的原酒资源,放置在一个公用平台上,供原酒产区、企业及省内的采购企业共享,从而最大量帮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而加入中心的原酒企业,每年要向中心交付2万元的费用,其中包括1.5万元的企业全年展示费和5000元的服务费。 但是想法虽好,效果却并不理想。 11月2日,本报记者在中心的原酒展览大厅看到,几百平方米的大厅内只有一半空间内设置了24个展位,陈列着二十多个品牌的原酒,与四川数千家的原酒企业数量相差甚远;另外一半空间内设置的供原酒供应商和购买者谈判专用的茶座上,并没有前来洽谈的客商。 "中心收取的费用比开销还少,经营上入不敷出。"一位中心的工作人员说。 整合之困 原酒中心的困顿,很大程度上缘于原酒行业的生态环境。由于受到标王秦池酒、孔府家、孔府宴的事件影响,各地白酒商都不愿意对外界透露自己原酒的出处,因此四川原酒默默无闻,而四川省在制定白酒行业政策之时也没有将原酒纳为重点。 四川省商务厅酒管处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1月-5月,四川省国家名酒(五粮液、剑南春、郎酒等)产量2.39万千升,同比增长26.2%,而名酒以外的其他酒企总量则呈现出下滑。"产业政策制定是以名酒龙头企业拉动川酒行业发展,原酒这方面自然无暇顾及。" 邱凡涛指出。 困顿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心所处的行业位置。据了解,四川省分管酒业的职能部门有三家,分别是省商务厅酒管处、省经委轻工处和四川省食品协会(属于半官方协会),而民间的行业协会则存在多家,对于企业来说,加入中心不具有唯一性。 与省级整合的无力相比,邛崃、大邑、崇州、泸州等几个原酒基地进行的整合却十分顺利。 四川省崇州市人大副主任陈孟全告诉记者,由于原酒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也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因此当地十分重视,在整合过程中,只要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四大班子一定到齐。 此外,原酒企业多为中小型发展中企业,由于他们的规模达不到各大银行的放贷标准,当地政府还专门设立部门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泸州市及其各区县财政设立的酒业发展专项基金,大部分用于当地原酒企业。 不仅如此,大邑和邛崃市政府还经常将外省的原酒采购团引入,与当地原酒企业进行洽谈接洽。前不久,邛崃市政府还促成当地原酒企业和福建代表团谈成数百万吨的项目合作。 "不得不承认,企业通过地方政府,更能拉动销售量,而省级的整合是否真的能拉动我们的销售,还是个未知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原酒企业主表示。 "但集中整个四川原酒资源必定是大势所趋,但是之前必须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将分工更加明朗化。"邱凡涛说。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