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水泥产业命陷调控怪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 15:38 时代信报
低端项目尚缺退出机制 先进项目狂上又恐产能过剩 2007年11月2日,自打从北京回来,马泽民就没有抑制过自己的兴奋。每逢熟人,他都急于诉说兴奋的原由,“国家经委正在研究,可能会对无证生产企业进行强制关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停电。”在马泽民看来,此举将给地方利益保护者加压,让此顽疾在低成本之下轻松根治。 马泽民,重庆市水泥协会会长。从1936年重庆拥有第一家水泥工厂起,所有发生在重庆水泥业的故事,他都如数家珍。 重庆水泥业的现状是,“现在重庆不是水泥厂太多,而是低耗能、低排放的厂太少。”那些窝在角落里的无证工厂,扰乱着这个市场,“尽管他们市场占有量不大。” 淘汰大幕已经拉开 事实上,从1997年6月5日开始,中国已经拉开了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序幕。然而10年过去了,国家在此方面鲜有作为,行文多、会议多、宣传多。就全国而言,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总的发展并不平衡。 譬如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省,由于在行业内对能耗大、技术落后的机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全部于进行了淘汰,大量改建上马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干法式生产线,结果造成结构调整后无经济效益的尴尬局面。 据重庆市经委建材处提供的资料显示,重庆市现有160家水泥企业,去年生产水泥2700万吨,但除了腾辉水泥、拉法基水泥等少部分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外,大约90%的企业均为“小水泥”,生产工艺落后。而在现有水泥生产能力中,新型干法仅占6.5%,大大低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 据悉,加上在建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2007年重庆市已形成3600万吨的生产能力,新型干法水泥占近一半的总产量,“但国家要求2010年要达到70%,按现在的布局,重庆的产能还有待提高。”该处的一位工作人员称。 “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促进水泥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位人士表示,新型干法是目前较为成熟先进的水泥生产方法,它不仅能彻底解决水泥生产中的粉尘排放污染问题,而且能大量消化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减少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 从2005年开始,重庆已对2002年以来的新建水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机立窑、中空窑、湿法窑水泥生产线,是被国家产业政策明确规定禁止新(扩)建的项目。”该人士称。 马泽民对此并不乐观。在他看来,重庆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步子不大年年走,贡献不大年年有。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重庆还有较大差距,与直辖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政府调控陷入怪圈 “重庆水泥行业的洗牌迫在眉睫。”马泽民说。 有数据显示,截至日前,重庆落后的水泥生产能力还不小,共有2338万吨,占我市全部产能的61%。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果要淘汰这些产能,应该为这些企业建立怎样的退出机制? “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地方政府应该对关停的水泥工厂进行补助。广东省停了20条生产线,补偿企业4亿元,从而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淘汰出局。而重庆在这方面还没有实质性的动作。”马泽民说。 在这种背景下,重庆水泥业已陷入怪圈:政府积极性很高,企业积极性严重不足,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重庆业内人士称,“结构要调整,洗牌是关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后,还要对低耗能、低排放的企业进行规划性的建设。 重庆市水泥行业的3强之一———小南海水泥厂总经理邱培阳认为,现存的诸多落后产能企业,建成之初也花了不少成本,要淘汰这些企业也要支付成本。“政府应该着手制定具体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措施,并在操作中注意区别对待。”邱培阳说。 在邱培阳看来,“对无产品许可证生产的企业要坚决取缔;对违规建设的企业(生产线)要坚决拆出。一经核实,政府可责令供电部门停供生产用电,税务稽察到企业稽察纳税情况等等。”马泽民从北京带回来的消息,也让邱培阳感到兴奋。 就水泥产能及拟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布局,马泽民曾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走访水泥企业。结合重庆“一圈两翼”规划,马泽民认为,“一圈”内应采用网络布局,“北翼”采用点轴布局,“南翼”采用点状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防止低水平重复投资并淘汰落后产能。” 新项目的“特区冲动” 是不是政府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就能保证水泥行业就此走上正轨?重庆曾经走过的路是:在巨大的市场空间面前,实施了对落后产能的调整,大批上马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从而形成新的产能过剩。这使得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无效益,也促使马泽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与淘汰落后产能有怎样的关系。 据马泽民回忆:2003年,重庆水泥工业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一共审批了23条新型干法生产线,总投资50亿元,实际建成投产的14条生产线,总投资额30亿元。其中,资金及时到位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只有6条。 种种迹象表明,2007年,重庆水泥工业正在重蹈当年的覆辙,并有过之而无不及。重庆市“十一五”水泥工业发展规划目标显示:到2010年全市水泥消费量3600万吨左右,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将达到70%左右,水泥生产能力4300万吨左右。 据马泽民调查了解:重庆在建和需要核准的,共计26条生产线,投资估算83.06亿元。 “是什么让水泥工厂如此疯狂?”马泽民时常发出这样的提问。 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是:2007年6月7日,重庆市被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相关的研究报告,2008年至2020年,重庆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0万亿元,年均投资额7700亿元。10年后,重庆主城区将扩大1倍,幅员面积2737平方公里。 “按行业估算,1亿元的社会投资就会消耗1万吨的水泥———这个市场的吸力可想而知,这背后有点新特区冲动的味道。”马泽民说。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区县甚至故意歪曲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国家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提倡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淘汰落后———凡是新型干法生产线一律开“绿灯”,个别区县认为“上大压小”、“规模越大越好”,不管有无市场和资源,甚至提出建设“千万吨”级水泥大区…… 金融风险不容回避 “在节能减排、节运增效的今天,并非规模越大越好。”马泽民表示,在业界疯狂上马水泥干法项目的背后,也蛰伏着风险。 有着多年水泥业从业经验的小南海水泥厂总经理邱培阳对重庆水泥业现状的首先判断是,“业主资本金能否到位?” 资本金是企业的命根子,按35%的比例计算(国家强制规定的比例),26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需自筹资本金29.07亿元。水泥市场恶性竞争、效益低下、业主能否筹足资本金是一个未知数。马泽民也表示支持这种看法。26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需银行提供54亿元的贷款支持,银行能给企业这么多贷款吗? 据重庆市经委建材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在重庆的水泥企业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境外的企业如拉法基水泥,这类企业不依赖境内银行的支持,新政策对它们影响不大;二类是省外的企业,如上市公司腾辉水泥;还有一些是本省的企业。“对于后两类企业来说,政策的导向会影响银行收紧对它们的放贷,其影响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马泽民对水泥业的市场空间和结构布局也表示怀疑,“26条新型干法生产线都建成投产,产品销往哪里?市场、资源、运输条件是否有保障?产业布局是否合理?很难讲清楚。” 再者,水泥作为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是国家重点调控行业之一。国土部门严禁“以租代征”建设用地;项目核准部门将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并坚持等量或超等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规划、建设部门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未履行完必要的程序(环评、征地、安评等)手续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以上种种,都加剧了该行业的风险。 1亿元的社会投资将会消耗1.2万吨水泥,这使得在重庆城市化的利好预期之下,资本投机疯狂。统计数据显示,重庆水泥业在建和需要核准的,共计26条生产线,投资估算83.06亿元。落后产能淘汰尚未完成,再添疯狂投机的“新伤”,重庆水泥业的前景引发担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