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普洱茶:冰火两重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01:12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田砚君 政府、投资商、消费者、厂家,在一个多方博奕的市场中,在泡沫消失后,普洱茶的前景引人思考 什么是传统行业的超常规发展?普洱茶可以诠释! 短短几年时间,普洱茶就形成了和龙井、铁观音三分天下的格局。 只是这样的快速推进成了一把双刃剑。所幸,茶,是种能形成消费习惯的东西。一大批成熟稳定的普洱茶爱好者,为这个产业崩盘设置了底线,不致于像当年荷兰郁金花热一样导致全行业倾覆。 但是,价格暴跌后的普洱茶需要多长的时间恢复、恢复到什么程度还是未知。 显然,各方人士都不想这个过程太漫长。 被恶炒的三大品牌 2007年入夏以来,云南普洱茶在度过最难熬的冬天。自5月普洱茶价格跳水,此后持续几个月的惨淡。云南省茶业协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方可直言:“普洱茶价格能保持现在水平不往下走,就算达到目标。” 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的老板马波苦笑着对记者说:“我很清楚是有庄家在操盘,崩盘是迟早的,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原打算在年底把普洱茶存货全部出手的。”作为第一波进驻马连道的商家、做了14年茶叶生意的马波,自信于凭他的经验能在这一波投机中赚上一把,没料到还是搭进去了几十万了。 许多像马波这样的老江湖都栽了。没人清楚,遍布全国的经销商或炒家手中到底压了多少货。 自今年5月以来的普洱行情暴跌,让全国各地热情高涨的茶商们见识了价格雪崩。以知名的“大益”7542为例,从2万元一件(30公斤)降到目前8000多元,降幅达60%。而在此之前,从去年底开始的动辄以10倍甚至百倍计的价格暴涨同样让人瞠目结舌。 事实上,这样的暴涨暴跌主要集中在“中茶”、“大益”、“下关沱茶”三个品牌之上,而这三大品牌几乎占据了国内普洱茶70%的市场。业内人士估算,此轮价格雪崩至少使国内的普洱茶市场凭空蒸发了150亿元左右。一切都不是偶然。庄家操盘、恶意炒作的猜测与传闻,被后来许多站出来披露内幕的人所证实。 “大益”经销商的云南云福春茶庄老板陈波介绍说:去年5月,他接触了一些港台商人,少的要掏500万元、多的要掏2000万元,向他购买大益7542进行存货。他问:跌了怎么办?对方称,跌了就放着。而当时,他经手的大益7542不过1000吨,共3.3万件,销售额1亿多,被这几个人就买空了。而大益7542的批发价格,也从每件4000元(每件84片,共30公斤),很快就连翻好几倍。 局外人眼花缭乱,做局人从容坐镇。一位台湾茶商刘瑞立(化名)向记者透露了炒作内幕。资本在进入行业之前,安全撤退和防范危机工作相当充分。换句话说,所有的动作都是已经规划好的。 2000年前后,进入大陆的港台茶商雇佣了大批收茶人前往云南各大城市的茶厂、茶庄、供销社甚至边远村寨收购老茶。一位大炒家那一年派出去收茶的人就有上百名,一个月大家平均工资都在2000以上,高的甚至上万。由于当时国内的普洱并未普及,收购成本非常低,而且由于是大量扫货,最初两年每公斤的收购价甚至不超过10元,而收茶人的费用则按每片茶饼1元的价钱给付。3年左右,便将云南大部分的陈年老茶收购殆尽。 2004年以后,在扫货同时,港台商人还开始陆续介入了云南茶厂的并购重组,达到控制上游产业链的目的。2004年底,有60多年历史却已资不抵债的勐海茶厂被博闻集团整体兼并,是其中标志性事件。 从2005年开始,不少港台茶人(很可能是幕后的庄,往往还是以茶学大师,文化人的面孔出现)四处宣讲茶文化。开展普洱茶形象小姐、全球普洱茶人、沧江之化等评选活动。“马帮茶道·瑞贡京城”、“盛世福坛马帮普洱”新闻发布会和拍卖会等等,其形式和规模,都堪称策划之典范。大炒家们一年联合在推广普洱茶方面的费用不下2亿。 在经销上实行等级经销商制。如大益茶厂通过与经销商签订合同,以每家交纳保证金来控制第一级经销商。第一级经销商2007年保证金为3000万,这样才能以出厂价拿到货。二级经销商每家2000万,三级1000万。茶厂和茶商供销体制形成后,一级经销商与二级、三级经销商联手,抬拉普洱茶价格。由于一级经销商具有绝对的垄断权,留下70%左右的茶品进行囤积,采取对能够控制的品牌茶推出30%份额,首先在一级经销商内部形成“价格联盟”,相互抬拉,将价格拉到出厂价3倍左右,才抛售给二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依样画葫芦,但把10%的茶品留下囤积,将20%的茶品联合抬拉,达到满意的价位后才抛售给三级经销商。 中小茶厂的微妙前途 一轮博傻游戏,套住的是明知是坑仍然纵身一跃的投机者。 出租车司机李德林嗜茶成瘾。他告诉记者,他车上备有两套泡茶工具和一个野营用的酒精炉。累了没客人的时候,就找个地停下,自己烧点水泡茶喝。李德林从2000年开始喝普洱茶,坚定地认为喝熟普洱茶治好了自己的胃病。对于这位3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来说,喝普洱茶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像李德林这样的人,在昆明比比皆是。记者无论是打车还是去朋友家拜访,无论是工作还是闲聊中,处处都能与他们相遇。从普通市民到达官要人,普洱茶的群众基础是如此广泛。昆明这个城市,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普洱茶的烙印。 云南省内已经有成熟的稳定的普洱茶消费群。在这拨普洱狂潮中,外地市场有一批真正的消费者正在形成。当资本的泡沫散去,他们会把票投向谁? 恶炒之后的大品牌面临着很大的信任危机。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轮的市场低迷,对普洱茶中小企业来说,意味着机会的存在。邹家驹告诉记者,“普洱茶是晒青茶,大规模生产可能无法保证茶叶的晒青工艺,而小企业则基本能保证这一点。” 记者采访中遇到的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把这次崩盘看成是市场的理性回归。回归首先意味着抛弃普洱茶中神秘文化。 有人曾从广交会上给邹家驹带来一张《普洱茶图谱》。图上的凤凰沱茶,标明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生产的。无独有偶,他不久前看到台湾2000年出版的《普洱茶谱》一书上也标明早期凤凰沱茶产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凤凰沱茶产于20世纪80年代。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周红杰说:“一些问题可以说是现在普洱茶‘商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负面的影响将是对云南茶叶的重大损害。盲目崇拜,并相互利用过分炒作,使普洱茶失去了本来面目,进入了神秘的文化行业。”周教授认为普洱茶要从看包装、讲年代、视陈旧、比名气、寻来源等玄学体系中 醒过来了。在渠道、营销、策划已经炉火纯青地在普洱茶中运用时,真正要做的,恰恰是如何做出一饼好的普洱茶。 新平龙泉茶厂的厂长张晓聪是个茶叶狂人。这个年销售额仅600万的中小型规模的茶厂推出的“磨盘山牌”茶砖屡屡在各种含金量高的评比中获奖。“有时,我们将参评样品送去后人就走了,也不抱什么希望。后来就有通知来说我们获奖了”。 2000年建厂,2006年成为云南首批通过QS认证的36家茶厂之一。张晓聪说,用心做好产品,设定合理价格、赚取合理利润,我们走的是做企业的常规道路。 类似于龙泉茶厂的努力,在消费者中已赢有信誉。 政府与市场的界线 一位经济学界的人士说,政府的“推”、资本的“拉”、媒体的“炒”和消费者的“跟”(风)促成了今天普洱茶的局面。 如果说最早的普洱茶热是由台湾人启动的,那么在后来的发展中,地方政府的影响显然是不容忽视的。 真正的快速推进是在2000年前后。2000年外来资本的进入,让正在苦苦寻求发展路径的地方政府看到了希望。一个思茅市茶产业发展办的官员说,“当时思茅本地的茶企业基本上还处于卖茶叶原料的境地,很多连生存都成问题。思茅的茶叶效益在云南省内已经是最好的,所以可以想像云南全省茶叶行业的低迷状态。而作为每年有近10亿元财政赤字的思茅地方政府已经没有能力自己建设自己,自己发展普洱茶”。 当时官方所形成的共识是,认为引进外资是最好的办法,包括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和营销方法,不仅仅是普洱茶,整个云南的茶叶行业都需要这样的整合和变革。 2005年10月,由政府和企业共同主办的云南普洱茶马帮进京,名噪一时。为了叫响普洱这个金字招牌,做大做强普洱茶产业,思茅市在2007年4月8日已经批准更名为普洱市。据了解,下一步,思茅将投入10个亿,建天下普洱茶国,包括普洱茶博物馆、茶马古道、祭茶祖等。用3年时间培训万名中国普洱茶艺师的计划也已于2005年4月开始实施。 据了解,云南4000多万人口中,有1500万人与茶叶有关。以思茅市为例,256万人口,有超过100万人是贫困人口,而在2005年思茅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38元,其中有106元来自茶叶。一片茶叶,牵动着多少人的生活。也无怪乎地方政府倾心而为。 云南已经提出,到2010年“云茶”产值将达到100亿元,成为主要农业产业。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何兴泽近日表示,云南茶叶产业已经成为贫困山区的支柱产业,2006年全省600万茶农纯收入达到24.4亿元,茶农人均收入为407元,比上年增长124元。 普洱市委书记高旭升11月5日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茶产业是富民富企业的产业,普洱茶还有市场潜力。高旭升说,普洱茶产业这一轮风波之后,市场特别是消费者更趋于理性。这对整个茶产业的发展极为有利。 而对此,有关经济学专家回应认为,政府一方面要避免过度参与会干扰市场信息,以免造成企业的竞争不平等。而另一方面,普洱茶和资本联姻成为投机商成功操作的案例,这向地方政府如何引导产业发展发出了挑战。 相对于提出以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在他看来,如果我们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一些现实性的基本假设,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市场框架不能解决的。第一、与经济学长期坚持的“充分理性”假设大相径庭的是“有限理性”。威廉姆森认为,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试图按理性行事,但是达到理性选择的能力是有限的。第二个概念是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很多经济活动错综复杂,难以预料。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交易会产生很多困难。第三、人们行为的投机性倾向。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这一目标要求他策略地使用信息(如欺骗顾客、隐瞒信息)和机会(如“骗了就跑”,)他就会采取这种投机行为。第四、小数现象。在新古典经济学里,市场活动是个大数现象,所以,市场大数现象就是充分竞争市场。但是许多的经济活动的形式是“小数现象”。只有很少数目的公司参与交易, 新资本、新去向 而已经拉开了产业架式的普洱茶显然还不会就此平静地走上传统发展道路。 一项比“马帮进京”更为宏大的计划、名为“二○○七环球海仓普洱”的活动日前拟在昆明启动。有150万饼共计600吨优质普洱茶搭乘中国外运集团的远洋船作环球航海旅行。 10月6日,由马来西亚海鸥集团与KSC公司共同创设了全球首个“普洱茶大马仓基金”。 据了解,2005年,马来西亚从云南进口了1000吨以上的普洱茶;2006年的进口量达到2000吨以上,这些普洱茶仅有很少部分流入了本地华人的消费市场,更多的则进入了一座又一座的茶仓,等待时间的陈化。 陈景岗说,“我们设定了大马仓的概念:只要有房子,就可以按照要求存放普洱茶,那么当地的家家户户都有可能成为收藏普洱茶的大马仓。”陈景岗说,“我们的目的是要投资而非投机,设立相应的收茶标准后,也能稳定普洱茶的价格。”据介绍,大马仓基金规模为1亿元人民币,允许50名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在3年内进行投资,最低投资额为20万元人民币。 据云南省茶叶协会负责人介绍,云南普洱茶龙头企业也已注意到了马来西亚普洱茶市场的动向,不少企业表示,要积极支持大马仓的建设,加强双方的深入合作。 政府、投资商、消费者、厂家,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每一方的选择和策略都可以影响到结果。在一个多方博奕的市场中,在泡沫消失后的未来,普洱茶会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前景呢? 一家中型茶厂的老板对记者说,所有的茶品,包括绿茶、花茶、半发酵茶和普洱茶,并非是生活必需品,只是喝茶人的日用品,下半年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季节,平常心最好。 普洱茶产业要走的路还很长。一位经济界专家对记者坦言,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普洱茶形成垄断的资金规模要小得多。垄断就会出现“小数”竞争。我个人最不希望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协会”、“促进会”乃至“行业霸王”的宿命。这些东西都是“官商”的影子和后遗症而已。而有些行业霸主的某些做法,只会有害无益,最终摧毁了很有希望的市场根基。(5E1) 记者观察 普洱茶的 产业竞争优势 “一叶撑起一片天”。云南的官员喜欢用云南烟草业的发展来类比茶叶发展道路。 同属于传统农业,烟草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创造的奇迹能不能在茶叶上重现?表面上普洱茶在短期内做到了。 但要形成产业竞争力,普洱茶需要盘点和正视上个阶段的问题,这远比急切地重新出发要重要得多。 首先,烟草业的成功是不是可以复制?垄断性和规模效益是当年烟草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将垄断形成的高额利润又投入发展这个行业,由此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普洱茶之所以能被恶炒也是被投机商所垄断市场。但投机资本形成的快速收益的撤出会损伤产业持续竞争力。云南地方政府在投机资本整合云南产业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是被诟病为“政府参与炒作”的重要原因。在普洱茶重振的道路上,投机资本依然不会安分守已。如何设限投机商的短期垄断行为,是云南地方政府必须面临的挑战。 其次,云南地方政府如何界定自己在产业竞争力中的位置。普洱茶产业的初级阶段,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和天然资源优势。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他们掉入了优势在不断消逝,而资产被不断套牢的陷阱。同时,政府所推进的大企业规模经济是不是真的适合这个产业也是值得斟酌的事。喝茶是一种个人体验,它真的能像可口可乐那样成为大众口味的饮料?在普洱茶的产业竞争中,究竟是中小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因素,还是几家大企业来唱主角?不同的判断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政策选择。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