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化工巨头在华掀并购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2日 11:54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张文强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收购可以使其更快地接近中国市场,通过产品的输入与升级,完成其打入中国市场的渠道 “这辆宝马迷你(MINI)在制造过程中多处使用了巴斯夫的技术,最明显的便是喷漆部分,与其他汽车专用漆不同,巴斯夫采用了水溶性化学技术,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样的产品未来更有生命力。”德国巴斯夫大中华区总裁关志华指着一辆迷你对本报如是说。 作为全球最大化工公司,巴斯夫是唯一一家打入世界100强的化工企业,目前其排名第81位。“巴斯夫非常看好中国市场,这里是巴斯夫未来业务的主要增长点。”关志华说。 打入万亿市场 长期以来,化工一直是中国传媒相对忽视的一个行业。事实上,随着中国工业指数的不断飙升,无处不在的化工产业价值巨大,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国的化工产值已经突破1万亿元。 这个数字无论对于巴斯夫还是拜耳们都充满诱惑。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巴斯夫在中国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化工巨头们在中国的足迹。 从1885年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巴斯夫与中国的合作断断续续,但从未停止。到2007年,巴斯夫在中国的投入已经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而其在整个大中华区的销售总额也在去年达到了36亿欧元。 “中国市场现在占据巴斯夫全球份额的7%,到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0%。”关志华说。 2006年7月,巴斯夫与中石化共同对外宣布:两家公司将共同投资5亿美元,用以扩建南京扬州巴斯夫(以下简称“扬巴”)一体化生产基地,扬巴是巴斯夫140年来单个项目投资最大的工程,项目总投资达29亿美元,包括了9套世界级规模的工艺装置。此工程也是中石化上市以来第一个大型合资石化项目。整个工程均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巴斯夫的“联合体”概念,实现了产业链的一体化。自投入运营以来,此基地年产能170万吨石化产品,与中石化合作后其产销规模将超出200亿元。 巴斯夫此举的原因在于,中国自2000年前后进入重工化时代以来,整个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与此同时,中国消费品市场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市民消费也呈现追求健康、环保的趋势,这导致市场对于化工原料的需求开始猛增。因此,虽然乙烯、合成橡胶等基础原料的国内产能不断扩大,但中国这类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却始终没有下降。 关志华对本报透露,继南京生产基地扩建后,巴斯夫计划2012年在中国重庆建立第二条MDA生产线,MDI是聚酯胺的简称,这种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各个产业。 由于化工产品密集性的特质,巴斯夫在整个大中华区的员工已经超过了5500名,这个数字还在保持每年20%的增速。 与巴斯夫一样,看好中国的世界化工巨头已经开始了在中国的并购潮,并希望以此迅速占领中国市场。 并购潮启动 与组建全资子公司相比,对中国化工资产进行收购和重组,是化工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更为便捷的方式。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工公司收购的热门地区。 作为与巴斯夫几乎其名的公司,德国拜耳在去年11月初以12.64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中国东盛科技西安盖天力制药公司OTC药物业务。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医药保健领域最大的一起跨国并购案。该项收购包括在江苏启东的生产装置和OTC药物在中国的分销网络。 10月,美国Univar公司在中国实现首次收购。被收购的是从事化学品和涂料分销的上海金星化学公司。尽管上海金星销售额小于100万美元/年,但此次并购的战略意义远大于规模。中国于2004年颁布法规允许外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独资的分销业务活动,Univar公司是首次获得许可的海外化学品分销商,收购上海金星化学公司使Univar公司成为中国分销市场的重要一员。 德固赛(中国)有限公司全资下属公司德固赛建材系统(北京)有限公司,2006年2月收购了中国混凝土外加剂的主要生产商——北京汇强外加剂责任有限公司的全部资产。德固赛自1988年起在中国生产外加剂,至今在上海已拥有2家运营生产厂,并在全中国设有11个分支办事处。 阿曼石油公司去年2月从LG芳烃(新加坡)公司手中收购芳烃生产商青岛利东化学公司30%的股份,从而持股60%成为后者最大的股东。红星化学集团(青岛)持有利东化学10%的股份,该合资企业正在建设青岛芳烃联合装置,包括70万吨/年的对二甲苯、25万吨/年的苯和15万吨/年的甲苯。 此外,库珀轮胎和橡胶公司、加拿大PCS公司、美国阿希兰等国际巨头,也在2006年完成了计划中的并购。 化工业界专家刘曦认为,化工巨头们通过收购的方式完成在中国市场的逐步发展,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收购可以使其更快地接近中国市场,通过产品的输入与升级,完成其打入中国市场的渠道。这已经是国际化工企业打开中国市场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显然,这一轮的并购热潮才刚刚开始。”刘曦说。-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