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蒿素生产大跃进吞苦果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0日 10:08 时代信报
10月20日晚6时左右,第十一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为“青蒿素产业”特设的封闭式圆桌会议结束。华立科泰、上海复星、云南昆药等生产青蒿素的国内知名企业代表先后走出会场难掩一脸失落。一位药企代表称,会上他们没能够和瑞士诺华公司达成任何协议。 需求仅占产能三成 青蒿素供需困局的导火索,起于瑞士诺华公司公布的今年向中国企业采购青蒿素的数量———55.5吨,而且这还是诺华公司未来两年的原料用量。 “今年国内的青蒿素原料药产量在150吨到200吨之间,诺华基本上是国内企业的唯一买家,其收购量不足国内供应量的1/3。”中国医保进出口商会青蒿素行业负责人之一张忠鹏说。 “那时候,媒体宣传热炒,领导大会小会上都讲,青蒿素市场每年至少15亿美元市场,据说这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诺华公司提供的数据预测的。大家当然想抓住这个巨大的商机,于是纷纷上项目,搞种植。”一位参会的国内企业代表说,当时国内80余家药品生产企业开始投资配置生产线,涉及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等多省市的药农们积极投身种植和采收,他们的终极目标几乎都集中在一个国际买家身上———瑞士诺华公司。 但如今,诺华公布的需求只是国内企业产能的1/3。恶果开始显现:“青蒿素价格已经从最红火时的每公斤8000元跌到了现在每公斤不到2000元,而且库存还都砸在手里。”一位药企代表表示。 难以进入目标市场 青蒿素的库存压力已经沿着产业链传导。 “收购公司的人说今年的青蒿草库存太大,卖不出去,所以不得不比去年压低收购价。算下来,我今年种青蒿不仅不赚钱,还赔了一万多元。”一位重庆酉阳青蒿产地的药农说。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在广西8月份的药市行情上,干青蒿的价格已经跌至每公斤1元,仍然难于出货。而3年前,药市上的干青蒿曾被追捧到每公斤10元。 而一些经销商则开始为青蒿素制剂的未来销售发愁。 “现在青蒿素单体制剂可以直接销往非洲,将来这样做越来越难了。”一位在中国与非洲之间做药品生意的人称,从2006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对青蒿素单体制剂提出“耐药警告”,称为了避免耐药,应采用复方制剂。随后,一些非洲国家开始拒绝签发单体制剂的进口批文,逼着我们采购国内的复方制剂,但目前大多数厂家生产的还是单体制剂,研发和生产复方药的并不多。 “诺华的蒿甲醚是复方制剂,这个药是WHO认可的,进入非洲国家几乎没有障碍。”该经销商无奈地说。 《中国经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