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商业银行产品与技术创新的战略和策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 17:41 北京联合信息网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金融创新划分为广义金融创新和狭义金融创新两类。广义金融创新,是指发生在金融领域的一切创新活动,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体制创新、机构创新、管理创新等。狭义金融创新,主要指金融产品的创新。我们所说的金融创新主要指狭义金融创新。创新业务的概念也是相对的。我们当前所谓的一些创新业务,比如说电子银行、银行卡等,在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是银行的常规业务,但对于我们来讲还是创新业务。

  自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携其娴熟的创新技巧与成熟多样的创新产品,带给中国银行业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本土银行必须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一、产品创新现状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分为4种类型:资产业务产品、负债业务产品、中间业务产品和银行卡产品。近年来,这4类金融产品在创新方面所呈现的趋势为:资产业务产品是重点的创新领域;负债业务产品集中了

理财产品的创新;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活跃,但效益不显著;随着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壮大,银行卡产品创新也将倍受重视。总体来说,中国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呈现如下特点:

  1、从创新动力看,产品创新受制性强

  中国银行业还是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框架下运行。政府对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实行严格管制,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必须得到政府批准方能推行。从形式上来说,从中国人民银行到各商业银行总行再到各分支行的自上而下推动的创新多,而由分支行从下至上的创新形式少。这就使得商业银行习惯于由政府发动产品创新策划,自身缺乏创新压力和动力,进一步导致各商业银行创新品种趋于同质化,适用性差,规模偏小。

  不仅如此,产品创新还受到内部管理体制的约束。中国商业银行缺乏一个独立的部门对金融产品创新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领导,金融产品创新分散于各业务部门间,没有明确的产品跟踪和营销策略;再者,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次较多,内部组织架构繁杂,这些都导致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约束性强。

  2、从品种看,产品创新品种少、借鉴性强、效益低

  以数量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产品仅为70余种,提供给客户的金融产品只有260多个,而国外商业银行则有2万多个品种。

  中国金融产品创新多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是一种吸纳型创新,缺乏由中国自主创新的金融产品。吸纳型创新的金融产品容易与中国金融市场需求脱节,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从效益上讲,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大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不适应市场需求,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此外,中国银行业的管理体制框架使得银行系统的营销策略和体系缺乏商业化,新设计出来的金融产品往往得不到强力推广,也影响了金融产品的创新效益。

  二、技术创新现状

  商业银行的技术创新体现在应用新的专业知识、科学技术或者管理模式,开发新型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或通过整合、优化等方式,提高现有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并实现市场价值。从中国银行业现有的技术发展情况来看,银行业技术创新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1、构建综合化信息技术平台

  综合化信息技术平台的构建有3个部分:一是数据的处理。二是新型综合业务平台的开发。三是数据仓库技术的初步使用。从以上三个部分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已经开始着手信息整合规划,但同时也暴露出信息技术创新方面的若干不足。例如,国有商业银行对业务系统的大比例投入暴露出缺乏具有决策支持功能的信息系统;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只能初步整合客户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地对客户实行进一步的信息分析以开展差异化服务。

  2、支持开发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的科技创新日益发展

  当前,以科技为依托的产品创新主要以支付结算产品和银行卡为主,而技术创新在其中担任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商业银行相继提供了代收代付、银证转账、企业资金结算网络等一系列技术创新支持,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随着技术创新的进步,银行产品的电子渠道也在逐步拓展,电子银行进一步普及,这些都颠覆了传统银行产品服务,提供了全新服务理念和方式。然而,尽管科技创新日益发展,但依然科技含量小、同质性强,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的融合机制。

  3、风险管理技术创新薄弱

  国外银行业对市场风险的管理应用最广泛的是风险价值法(VAR)。VAR利用科学规范的数理统计方法建立风险衡量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但由于中国金融数据相对有限,因此VAR在中国的应用也十分有限。此外,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监测分析系统还未完善,缺少对风险信息综合分析和使用,尚未建立起基于风险测算的风险资本配置管理。

  诸此种种,都表明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创新方面相对薄弱,与国际先进银行还存在一定差距。

  银联信分析:

  创新战略的要素和策略

  目前国际上产品创新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金融产品衍生交易化、资产证券化和银证保产品组合化。就中国银行业而言,产品创新方面起步较晚,其种类和领域都相对简单。

  一、创新战略的要素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成功地产品创新战略通常包含如下要素:

  1、明确产品创新战略

  商业银行必须制定产品创新中长期规划,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确定创新工作的各项发展目标和各阶段行动步骤,确保各领域创新协调一致,充分调动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为产品创新服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产品创新上保持清晰的战略思路。而银行采取何种产品创新的战略方式,主要应从客户的需要以及商业银行本身的经营战略出发。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是把客户关系管理的经验同信息技术结合,从产品需求调查、设计、研发到营销,每个阶段都是在以客户资料为基础进行科学、定量的分析后展开的,这使银行能够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个性化的产品创新战略。

  产品创新战略从属并服务于银行发展整体战略规划,它指引银行根据现有的经济大环境和自身经营状况发展产品创新,优化各种资源,保证产品创新的发展方向,并在后续的产品营销中制定最优的策略,实现预期的经营成果。

  2、设立专门的产品创新部门,推行产品经理制,培养专业化人才

  现有的银行职能分工都把产品创新职能分散于银行各部门之间,没有统一的领导与协调,随意性较强,这是造成产品创新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商业银行应尽早考虑设立专门的产品创新部门,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该部门根据产品创新战略,对产品创新进行全面规划和监督,协调各部门关系;密切跟踪市场反应,重视产品的后续维护,对产品及时进行改进或再开发。

  考核激励机制可以参照发达国家银行业做法,培养成本收益分析观念,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产品创新考核指标体系,对全行产品定价、计划预算管理、业绩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考核。

  除了设立产品创新职能部门外,还应积极推行产品经理制,培养专业化人才。产品经理参与产品需求调研,设计开发、目标市场细分、营销及后续服务支持、产品评价意见收集、产品升级换代等全过程的管理。现代商业银行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专业人才,加快建立一支以客户为中心,以金融产品为主线,集产品研发、管理和营销服务于一体的产品经理队伍。

  3、重视科技依托,与金融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

  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环境相适应。每一时期的金融产品都是在宏观经济环境的背景下作出的创新,因此中国银行业的产品创新也必须和宏观金融制度创新相结合。宏观金融制度创新,如金融市场的完善、相应法规的健全,将为银行产品创新创造宽松、公平的环境,政府应实行全面风险监管和功能性监管,使商业银行成为金融产品创新的主体。

  不仅如此,产品创新也应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重视依托科技进行产品创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与金融的结合日益紧密,银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中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产品信息系统建设,创新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

  二、产品与技术创新的策略

  金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银行应从自身出发选择提升金融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种类,开发新技术。基于上述观察,现阶段,为推进中国银行业产品与技术创新,可采取如下策略:

  1、建立金融技术研发中心

  中国银行业应建立金融技术研发中心,加大资金投入,增加设备,改善设施。要运用数学建模、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现代化手段设计开发出先进的金融技术,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特别是要研发出金融技术专利,提升银行自主创新能力。

  2、全面推进数据系统建设

  数据系统建设是制约中国银行业技术创新的根本性因素。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坚持数据大集中的方向,在各一级分行数据集中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范,进一步改造、整合、挖掘现有的核心业务系统,建立以“成本、风险、灵活”三要素架构而成的综合业务系统。另一方面,建立一个全面基于互联网、具有决策支持功能智能型系统,支持银行可持续发展。该系统将资金链、财务、产品系统、客户关系、决策分析系统、业务流程管理、风险管理和

电子商务全方面集合起来,从而实现信息的自动收集、管理和基本的数据处理功能,有选择地进行数据分析,完成数据向有价值信息的转换,最终对决策与实施形成支持力,通过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分析手段,满足各种银行业务分析需求,进一步反映了银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3、培育技术创新保障机制

  银行业要加速技术创新发展进程,必然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内部环境。技术创新涉及到系统的建设与开发,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拥有一支具备业务素质、掌握计算机运用技术的研发队伍,为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持。从这一要求出发,商业银行应积极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技术人才,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吸收人才、留住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同时建立起激励

考核机制,调动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强化科技人员的分工,最大化地保障技术创新的发展。

  [本文由北京联合信息网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