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占份额不占利润 中国眼镜因缺品牌遭洗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 02:11 第一财经日报

  边长勇

  品牌缺失的中国眼镜挣扎在全球产业链的最底层。

  “我们为外国品牌做OEM,一副眼镜出口价格是 3 到 5美元,但贴上品牌的这副眼镜摆在眼镜店中销售时,价格却可以达到 70到 300美元。”一家国内大型眼镜企业董事长如此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目前,中国眼镜超过60%产品走向国外,并雄霸世界低端市场 80% 份额,但在世界眼镜市场上,我们只能悲哀地承认,没有强势品牌支撑的中国眼镜仍只是“打工仔”。

  品牌之痛

  “国内眼镜品牌没有起来”,行业观察人士王汝林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它们都热衷于出口,为外国品牌提供OEM产品,而忽略品牌打造。”

  “中国眼镜企业经过几年繁荣之后,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重新洗牌的时机到了。”万新光学董事长汤龙保这样认为。

  近几年,主要面向全球低端市场的中国眼镜出口利润越来越微薄。“此前出口利润率大约能有20%,而现在只有5%~10%”,汤龙保告诉记者,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汇率的变化也让中国眼镜受损,“大约损失七八个点的利润”。同时,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越来越多,而中国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企业之间经常互相压价。

  中国企业的加工成本也越来越高,抛开近几年一直增长的原材料成本不说,人力成本增长也非常快,万新光学1992年工人工资是100多元,现在是2500 元,翻了好多倍。

  中国眼镜产业饱受煎熬,但与拥有品牌的外国企业相比像是“冰火两重天”。

  据公开资料,国外知名品牌CK、CD等国际品牌的眼镜都是在中国内地生产制造,这些品牌眼镜的生产成本一般不超过100元人民币。而在香港特区的众多眼镜店中,这些品牌眼镜的零售价都在2000元人民币以上。附加值全留给了人家。深圳眼镜业的加工利润大致只占10%左右,分摊到一副眼镜上不超过10元钱,然而这些眼镜的销售毛利率却能达到500%以上。

  中国眼镜产量大约在 1.2 亿副的时候,产值却只有150亿到160 亿元,而美国在大约和中国产量相同的情况下,产值却在150 亿美元。

  前两次较量

  在过去20多年与外国企业较量中,中国民族眼镜产业几经沉浮。

  “1971年初中毕业后,我就进入眼镜厂做学徒”,汤龙保回忆说,两年后成为师傅的他来到刚成立的万新光学,可仍面临着中国眼镜产业薄弱的现实,“当时国内民族眼镜产业非常落后,只有上海眼镜一厂、北京眼镜一厂和苏州姑苏眼镜厂等三家企业在支撑中国眼镜产业。”

  当时偌大一个北京市场只有中国眼镜总公司下辖的三家店铺,配一副眼镜需要30 多天才能拿到,甚至还需要托关系走后门。

  “1985年、1986年,中国开始大量进口国外眼镜,国内眼镜产业几乎垮掉,三大国有眼镜厂也相继倒闭。”汤龙保向《第一财经日报》回忆说。不过,在浙江温州、江苏丹阳等地民营眼镜企业借机获得了成长。

  在上世纪 90年代末期,跌跌撞撞成长起来的民营眼镜企业,同外国眼镜产业开始第二轮较量,大量的中国企业依靠成本优势开始做出口。

  民营企业快速的学习能力,让它们拥有得以生存发展的机会。

  “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不学习就得死。”汤龙保向《第一财经日报》说。当时万新进口设备,还专门从韩国请来工程师提高技术、员工培训,之前很少走出国门的一大批“汤龙保们”疯狂地参加各种国际展览,如饥似渴地接受外国眼镜的各种信息。

  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眼镜依靠价格优势取得全球竞争的胜利,在中低端市场上曾称霸一时的韩国企业被击败,中国成为新霸主。

  目前,中国眼镜生产企业超过 4000家,有一定规模的验光配镜店超过2 万家。近几年,中国眼镜产业年均增幅达 17%。

  通过全球性产业转移,中国眼镜行业已形成包括镜片、镜架、零配件、验光设备、光学仪器、制造设备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并已成为国际眼镜业最大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瞄准中国消费市场

  品牌终于把中国眼镜企业“痛”醒。

  “中国眼镜产业下一步发展最重要问题就是要打造品牌,提高议价能力,只做 OEM不但利润低,而且

能源浪费严重。”汤龙保这样说。目前包括万新在内的一批中国眼镜尝试打造更强势的品牌。

  中国眼镜协会理事长徐云媛也认为,中国企业不能停留在低成本、低价格的阶段。如果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没有核心技术,中国眼镜行业很难有国际竞争力。

  行业内逐渐形成共识:打造品牌应该首先从中国市场开始。

  中国既是最大的眼镜生产基地,也是最大的眼镜消费市场。据中国眼镜协会统计,中国目前已有 3亿左右人口配戴眼镜。按照市场上每 3 年就更新眼镜的周期计算,中国眼镜市场每年约需要 1亿副眼镜,中国眼镜市场的需求潜力是很大的。

  王汝林认为,习惯简单销售的中国眼镜企业也要开始学习营销,并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准、增强设计和原创能力。

  万新希望找到国际伙伴进入中高端市场,汤龙保告诉记者,经过七八年接触,美国康宁终于在今年答应和万新展开合作。

  中国企业从OEM提供商到强势品牌拥有者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应该太长”,徐云媛说。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