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零售业者自信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 01:58 第一财经日报

  吴乐晋

  2003年、2004年,国内零售业界 “风声鹤唳”,一方面是外资零售巨头不断进入中国,一方面是老百货业态面临洗牌,由于城市拆迁和机制老化,大批老百货店陆续退出市场。而同时,中国即将对外资零售业全面开放的消息推波助澜,令零售业界人人自危。

  从更大的背景看,那几年,内需不足已经成为老生常谈。200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为9.1%,是过去4年的最低点。有印象的消费者可以记起,2003年,服装持续价格走低,汽车的消费低潮出现在2004年。

  麦肯锡的预言就像俄狄浦斯得到的那则神谕一样笼罩业界。就中国入世期间,这家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说,在未来3~5年中,中国

零售业市场60%将由3~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由国家级零售巨头控制,剩下的10%左右掌握在区域性零售商手中。

  但是,三四年后的今天,麦肯锡的预言并没有发生。虽然在大卖场和超市领域,内资企业没有占到上风,但是在更多的其他零售业态领域,国内企业成长迅速,从业群体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自信。2007年,胡润富豪榜上,零售业成为新的造富行业。国美、苏宁、新华都、ITAT、家饰佳、红星家具、银泰集团,这个名单还在壮大。200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达13.7%。资本市场上,“中国制造”的概念正逐渐被“中国市场”取代。

  联系上述数据再看陆强的故事,就会发现更多值得今天我们深思的地方:整个经济体的自信和个体的自信往往互为表里,息息相关;而那些成功的和正走向成功的业者,在看清大势后,才会少走很多弯路。

  正如 Esprit副总陈泷所说,如果当初陆强更为自信,直接用“富客斯”这个中文品牌,今天“富客斯”可能已经成为一个更知名的中国折扣零售品牌了。毕竟4年多数千万的宣传广告投入,对于一个新引进的业态来说,中文名或洋名的起步不会相差非常大,从长远意义上来讲,收获更为可观。

  但当历史脉络还隐藏在迷雾中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清醒。陆强的故事完全不是个案。在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探索阶段,学习是必经之路,模仿难以避免,其间,也出现过不少冒用洋名的“急性子”,一些授人以柄的

知识产权冒犯者。

  好在这个亦步亦趋的阶段,中国零售业者基本已经走过来了。尽管痛苦的较量还继续存在,市场的争夺仍旧充满硝烟,但参与者都学会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在谈及未来时,陆强又重现了创业时的豪情。然而,他告诫中国的同行们:“不要忽视知识产权问题,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市场所向披靡,一不慎,也会伤人伤己!”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